2024年12月1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人文

好事连连 祝福满满

喜挂装心意 非遗藏匠心

记者 潘慧/文 方丽/摄

一大盒喜糖、两对馒头、一双粽子、一笼红粿,婚礼的第二天,毛剑清就收到了黄家人的回礼。黄家新娘出嫁用的喜挂,就是毛剑清亲手制作的。传统喜庆挂件满载祝福、寓意美好,是义乌新人结婚时不可或缺的物件。

画图、剪纸、贴花、缝制……毛剑清从小看着奶奶做喜挂,不知不觉间,眼尖手巧的他就掌握了制作传统喜挂的手艺。一晃近40年,当初那个跟着奶奶干活的毛头小伙如今已是3岁宝宝的爷爷。这些年,忙着做生意的同时,他也没有荒废老手艺,每年都会动手制作传统喜挂。

姑姑们没继承的手艺,他一学就会

八仙桌、太师椅、瓷瓶、插屏……步入毛剑清开在义乌收藏品市场的文玩店,像是来到旧时人家的传统中堂。长条案上摆放着一排奖牌和荣誉:首任推介官、清廉商户、先进个人、婚俗顾问……这些年毛剑清有了很多身份,但手上功夫不减。去年,他获评第五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喜庆挂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毛剑清老家在义乌市赤岸镇尚阳村,村里有一条600多年历史的尚阳老街。早先,相邻县市的人都会到此赶集,热闹非凡。奶奶朱春芹是这一带出名的手艺人,周边村有人办喜事,总会请她上门制作各类喜庆用品。“有时候在主人家一做就是十天半个月。”那时毛剑清不过十几岁,经常看奶奶剪纸黏花,有空就帮忙做些简单的工序。毛剑清的父亲毛应棋也会做喜挂,但更多精力放在村里的拉线狮子非遗项目上。

一开始,奶奶想把手艺传给年纪稍长的女儿们,“结果姑姑们没学成,反倒被我学会了”。说起陈年往事,毛剑清脸上露出腼腆的微笑。受奶奶和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对制作传统喜庆用品感兴趣,心灵手巧的他只是从旁观察就找到其中诀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毛剑清颇有绘画天赋,手法细腻,做出来的喜挂更精致讲究。

“送喜糖的是我一个老朋友,下半年女儿要结婚,上半年就来找我预订喜挂。”毛剑清拆出喜糖,跟记者分享喜气。这些年来,每每做喜挂后收到回礼,都是他最开心的时候。“虽然喜挂做起来繁琐,但吃到喜糖心里还是美美的。”

每个元素都有寓意,细节饱含祝福

工作台上,毛剑清特意取来自己收藏多年的一个义乌传统喜挂。那是清末一个用铁丝穿过各色小珠制成的喜挂,虽然有所磨损,但颜色漂亮,细节处能看出当时匠人的技艺和用心。“像这样中间有八卦图案的喜挂一般称为‘八卦’,有辟邪之意。”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喜挂制作的样式更五花八门。手工缝制的喜挂多用彩纸、铜钱、纸花、流苏等材料,技艺越发精巧。毛剑清从手机相册里翻出之前完成的喜挂照片,“这个经典款八卦样式是我自己画的,样板都在我脑海里,每个元素都有美好寓意”。

他一一介绍,底下莲藕在方言里接近“后”的发音,寓意成家有后;花开两枝,一枝荷花、一枝莲蓬,寓意花开富贵、儿女双全、多子多福;上面的叶子祝福家大业大;5个绒球代表五子登科、五代荣华;6条流苏各有代表,荷花、莲蓬上的2条流苏代表两位新人,中间4条是双方父母……“每次做会有点不一样,每一个都独一无二”。

传统喜挂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上面缝制了铜钱,选铜钱也颇有讲究,一般要用乾隆、康熙或顺治年间的。“康熙代表健健康康;乾隆的乾与钱同音,代表富裕生活;顺治就是顺顺利利。铜钱数量一般根据个人需求和款式选择,多选用88枚、108枚或188枚。双喜造型需要更多铜钱,铜钱数量不同,喜挂大小也不一样。先决定用什么铜钱,样式大小再跟着调整。”毛剑清说。

百来枚铜钱算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毛剑清回忆,上世纪90年代自己结婚时买来的铜钱3角5分一个,到2021年给儿子做喜挂时已近50元一个。“做传统喜挂的最大成本就是这个,以前它也是嫁妆的一部分,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祝福。”

制作工序费时费力,希望手艺代代相传

传统喜挂制作涉及多道工序,费时费力,即使是毛剑清这样的老师傅,做完一个也要花五六天。这些年来,尽管生意和工作繁忙,只要有亲戚朋友请他做喜挂,他还是会抽出时间潜心制作。

“订一个做一个,我这里没有现成品。”采访当天,毛剑清向记者演示做喜挂的一些工序。不用打草稿,毛剑清拿起铅笔就在白色纸板上画了一枝荷花。一把旧的裁缝剪刀“咔咔”几下,看似随意却剪得分毫不差。桃红色彩纸做荷花,青色彩纸做枝干和叶子,一一画好裁剪后黏上,荷花便有了秀美的模样。

“这是基础造型,等下更好看。”说完,他拿出金色彩纸,换了把小剪刀剪出一条又细又长的金丝。金丝沿着样板纸贴在边缘,代表“贴金边”,寓意金玉良缘、披金戴银。“因为提前在彩纸背后贴了双面胶,所以这一步已经容易多了,以前我都是用糨糊。”在毛剑清看来,最难的还是组合的步骤,需将荷花、荷叶、莲蓬、莲藕、八卦图几个部件拼在一起,“要确保表面平整、整体平衡,挂起来不能歪”。最后缝上1朵立体的荷花、5个绒球,挂上红色流苏,背面再用朱砂红纸封底,一个荷花造型的传统喜挂才算制作完成。“一句话,还是要有耐心,坐得住,耐得住寂寞。”

记者留意到包裹的彩纸里夹着不少碎纸片,毛剑清说,过去奶奶连一点小纸片都舍不得扔,会拿来剪一朵梅花贴在鸡蛋上。老一辈手艺人对材料特别珍惜,他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毛剑清做喜挂还有个讲究,制作日子要翻下老黄历。他说:“结婚是大喜事,要挑个吉日,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百年好合。”完成一个喜挂,他内心总是幸福感满满。

今年到现在,毛剑清已帮人做了6个喜挂。在家里专心致志开工时,孙子“小葫芦”喜欢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爷爷。毛剑清试着问过他:“我以后教你好不好?”“好!”“小葫芦”笑着应下,稚嫩的回答里有了下一代传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