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爆改”车间让37名残疾人安身立命
记者 俞夏冰/文 俞夏冰 宋洁梅/摄
“朱叶春,再见。”12月11日下午4时,天空下着小雨,张斌打完下班卡,坐着父亲张祝兴的电动自行车挥手,离开金华开发区罗埠镇残疾人之家。这是他的工作地点,也被称为浙江金华事必达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辅助性工疗车间。
工疗车间位于罗埠镇塘下朱自然村,就在朱叶春家楼下,朱叶春是车间负责人。2021年以来,他两次“爆改”车间,目前容纳了37名残疾人在此就业。这份工作朝九晚四,然而每个工作日都会有人迫不及待地提前到达。
多年奔波促成两次“爆改”
排斥,是张斌最开始的态度。他患有唐氏综合征,从11岁开始待在福利机构,20岁被父亲张祝兴接回家照顾,由于长期缺乏相应的社会化训练,他的性格较为内向,不愿意踏出家门。
2018年,朱叶春尝试创办残疾人之家,按照金华开发区相关部门给的名单,挨家挨户上门拜访,第一次到张斌家就吃了闭门羹。“我不是骗子,我是来邀请有需要的残疾人去工作”,他一遍遍解释,但由于种种原因,收效甚微。不仅张斌不同意,那一年他跑了40多户,只招到5名员工。
“庇护一人,解放全家。”朱叶春深知就业对于残疾人生存的重要性。2003年,他29岁,一次意外让他失去三根手指,成为四级肢体残疾人。他一边承受命运的重击,一边振作起来外出寻找工作,却因残疾人身份屡次受挫。
“从健全人变成残疾人,我才知道残疾人的处境有多不容易。”他说,年纪轻轻找不到工作,空有一身才干却无处施展,他不甘心。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他与家人张罗起一个农业基地,从两头母猪养起,发展出养鱼、种植等业务,也曾达到相当可观的规模。但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农业基地倒闭了。
一年后,朱叶春在一场面向残疾人的专场培训会中了解到残疾人之家的概念,后续在金华开发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他创办了罗埠镇残疾人之家。第一年招了5名员工,他将办公地点安置在自住民房的一二层。
“最开始找企业合作很难,主要集中在来料加工领域,我们前前后后跑了100多家。”朱叶春说,创业初期,业务要两头跑,一方面对接残疾人群体,另一方面还要找合作企业,但往往两边都收获不大。“那时候我心里打鼓,偶尔也怀疑这事做不做得起来。”
妻子应小英从2002年开始跟他谈恋爱,陪他一起度过了风风雨雨。“可能是因为残疾人的身份,他做事更坚韧,遇到难关也咬着牙挺住。”她说,压力大的时候两个人都睡不着觉。一天夜里她醒着,怕打扰对方一直没作声,到了后半夜,迟迟听不到他打呼噜,一摸发现他也没睡。
事情在摸爬滚打中有了起色。2021年,虽然还不是很稳定,但来就业的残疾人人数从个位数涨到两位数。朱叶春住宅一二层的场地渐渐显得不够用,他开始着手第一次改造车间。车间的位置就在原先的农业基地上,位于他们家住宅楼后侧,占地约1000平方米,他规划出两个简易的流水线车间、一个办公区、一个休闲区,还有一个食堂。
2023年,罗埠镇残疾人之家与浙江金华事必达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正式达成合作,金华开发区首个工疗车间成立。朱叶春在政府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将场地进行了第二次“爆改”:重新装修天花板,新设了无障碍设施,增加了空调……“一切都在往更规范的方向发展。”朱叶春说,也就是这一年,他第5次去张斌家,与早就混熟了的张斌爸爸张祝兴一起,成功劝说张斌来上班。
一份工作就是一个转机
张祝兴觉得儿子自从来这里工作后像变了一个人。“现在上班劲头很足。”他说,每个工作日早上8时不到,张斌就催着爸爸送自己出发。他们家住在罗埠镇后张自然村,离工疗车间大约2公里,张祝兴每天骑着电动自行车接送,就像接孩子上下学。
工作一年多,张斌有时会搭着朱叶春的肩膀喊他名字,有时也会在爸爸来接他下班的时候忽然抱住对方亲一大口。“弄得我很感动。”张祝兴说,儿子今年37岁,小时候,因为他们忙工作没办法照料,成年后,儿子也很少外出交朋友。来到工疗车间工作后,才有了一些融入社会的样子。
工作时间内,车间里有两种颜色的制服,残疾工人穿蓝色,车间管理员穿橙色。工人们围着一张长方形的大桌板,组成一条做手工活的流水线,一般是组装印章、U型枕。工作内容要根据公司的生产需求来变化,对于产量不作要求。
管理员一般都在边上时刻关注他们的状态,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舒胜君作为管理员在这里工作刚满一年,在她看来,来到这里的残疾人同事们基本因自身生理、心理障碍,难以实现正常就业。“以前,他们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或社会救助生活,来到这之后,他们作为企业员工都与公司签订了正式的劳动合同,每个月除了发放工资,还缴纳社保,就跟我们一样。”她介绍。
上午,车间员工们有半小时的休闲活动时间,有时候在室内,有时候在户外,管理员们会给大家安排一些娱乐活动。听障患者张芳群喜欢舞龙,今年48岁的她擅长抡圆手臂,将彩带龙舞得飞起。去年,她来工疗车间报到,由于经常帮助同事,交到了不少朋友。
“唱歌、跳舞可以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热情。”朱叶春说,有些人刚来的时候见人就躲,经过一阵子相处,学会了见面打招呼,这里营造的氛围,尽可能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进生产、娱乐等活动,最终找到兴趣,实现价值。
张叶枫与杨红在工疗车间相识,并于今年10月1日结婚。杨红是90后,到了婚育年龄后家里安排过几次相亲,但她都不喜欢对方。她更倾心于工作中认识的张叶枫,他们处境相似,更能理解彼此。
张叶枫的妈妈叶永琴对于婚事十分感恩。过去几年,他们家庭遭遇了很多变故,她与丈夫也因衰老叠加病痛而渐渐失去劳动能力,无力支撑家庭运转。她甚至有过轻生的想法,但35岁的儿子张叶枫很懂事,想要帮妈妈分担压力,主动提出上班。在农村,一份月薪2000元的工作足以兜住他们的基本开销。儿子儿媳结婚时,她带新人来车间发喜糖,一边发一边激动得落下泪来。
事业有成是他们的愿望
12月11日下午,工疗车间里开始包饺子。应小英早上买来4公斤猪肉加上蔬菜拌好馅、和好面团,再去号召有意愿的工人们一起动手。员工丰燕维知道今天要包饺子,早上特地从家里带来擀面杖,她跟工友郑丽娟、张甜甜组成一组,一个人擀面,两个人捏皮,一边包饺子一边拉家常,气氛很温馨。在此之前,她们从没工作过,常年赋闲在家,这也是大多数残疾人的现状。
朱叶春有时候会考虑车间的存续问题。工疗车间由企业出资,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企业的动力源于2015年开始施行的残保金制度,《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要聘请一定比例的残疾人,保障残疾人就业率,否则就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十六条,残保金可以用于扶持安排残疾人就业达到或超过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这包括给予税收优惠、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的支持。
“这些措施都是在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提高其融入社会的能力。”朱叶春说,相较于以前,残疾人现在的就业条件好多了,但如果能有更多企业参与进来,残疾人的工作会更稳定一些。
工疗车间的愿望墙上贴着很多爱心贴纸。张叶枫结婚后写了一张:祝自己新婚快乐。而更多的愿望纸上写着“平平安安”“身体健康”“全家开心”……除了这些,不少贴纸上还写着“祝自己事业有成”,这也许就是他们与家人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