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场景 体育老师也是心理健康老师
以体树人:开辟创造性成长通道
记者 叶骏
12月14日,蔡崇信公益基金会2024以体树人教育研讨会在湖州南浔举办。李宁、邓亚萍、姚明等体育界大咖以及全国几十位校长齐聚一堂,共同讨论体育如何培养青少年领导力、家庭与体育的关系等体育教育与体育精神问题。
我市汤溪小学校长张本洪作为浙派体育校长联盟的校长代表现场观礼,收获颇丰。他表示,蔡崇信基金会以体树人项目连续举办多年,已成为国内深度参与体教融合的明星项目,很多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体育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场景,是一种挫折教育。希望更多人意识到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体育老师也是心理健康老师,体育的意义就是从失败中学习怎么走出来,学习怎么样克服挫折。”
体育开辟创造性成长通道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今年,00后少女郑钦文带火了网球,中国首位F1赛车手周冠宇登场,潘展乐拿下中国史上第一枚男子百米自由泳奥运金牌……但比起职业体育的发展,校园运动发展却一直迟滞。
在许多学校,体育装备往往受到冷落,课间十分钟运动得不到保证。问题随之而来,国内青少年近视率、肥胖率居高不下,青少年因为运动不足,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研讨会现场,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副司长姜庆国援引《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称,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
姚基金发起人姚明认为,体育能让孩子“长出”领导力:“体育教会孩子们自我导航、自我管理。当你学会自己作决定的时候,就是领导力。”体操奥运冠军、李宁品牌创始人李宁表示,体育竞技教会孩子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作为一个人自我生存和创造的能力。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郑强说,教育绝对不是去占有孩子的头脑空间,而是通过体育让身体强壮,让他们头脑的空间扩展到无穷大。奥运冠军邓亚萍说,体育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好处是挫折教育,体育教会我们如何去面对输,今天赢了不等于明天能赢,保持敬畏是以体树人的意义。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一校之长,就是学校的守门人,“校长有很大的权力,换个角度看是很大的责任,关键在于怎么选择”。第四届蔡崇信“以体树人校长计划”入选校长侯明飞认为,AI时代考量的是孩子的想法、主张,运动培养的就是适应力、社会感知与创造性。没时间、没空间、没教室、没资源,很多时候只是不愿行动的借口。“关键是价值排序,如果说在校长心目中健康第一,你一定每天琢磨如何创造条件去开展运动。”
张本洪告诉记者,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一直在进行改革,但整体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仍存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令人担忧、运动技能未掌握、不喜欢上体育课、普遍存在“不出汗”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未养成习惯等问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学校体育教学更应该从思想到观念、从内容到方法等全方位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对体育功能重新“画像”。
体育为学生准备未来
在浙师大附小,班班有足球队、篮球队,班班有教练,很多还是浙师大请来的外籍教练;从一年级开始,一个学期足球联赛,一个学期篮球联赛,气氛异常活跃。学校鼓励体育人人参与,一个都不能少,每个人都是有价值、应该被尊重的。
浙师大附小校长施彦文表示,多在校园创设运动环境、机会和空间,孩子真的会给你惊喜。今年以来,校健美操队摘得全省特等奖第一名,速滑拿了十来个省、全国冠军,校足球队捧得全区冠军……所有活动、比赛只要拿了奖,就要在全校师生面前颁奖,并张贴到“博雅少年郎”的荣誉墙。通过身边的榜样给孩子们更多激励和感染,告诉他们“只要你们会玩,玩出水平玩出花样,你们就是‘自己的冠军’”。
如今,浙师大附小就是一个体育校园,没有一块空地,所有空地都有特定的体育项目、设施,走进校园就是体育的,走出教室就是运动的。教室之外就是运动区,彩虹跑道、轮滑区、立定跳远区、游戏区、折返跑区,还有特制的篮球场、足球场等随处可见,鼓励孩子走出教室有事干,自然而然动起来。接下去,学校将要建一个运动驿站,把大量体育器材放在开放式空间,让孩子随便拿、随便取、随便用。
艾青中学一直重视体育教育,近几年全面提升田径场、三大球及乒乓球、羽毛球等相关硬件配置,激发学生酣畅淋漓地运动,同时抓好大课间、提升班级团建,先后被评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浙江省沙排特色学校、护航亚运浙江省“个人先锋号”等。
艾青中学校长黄方洪从教31年,很赞同“体育是看得见的德育”,对高中体育教学如何更好“以体树人”有着深入的思考。体育能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能解决很多心理问题,教会学生规则意识。现代高中生最大的迷茫就是面对竞争不能自已,林丹和李宗伟统治世界羽坛十余年,两个人始终相互鼓励相互成就,成为世界羽坛的一段佳话,当学生正确看待竞争,就能体会到“因为对手的伟大而伟大”“让你身边的人更优秀”。
全力拓展体教融合新路径
近年来,金华市以深化体教融合为着力点,以优化体制机制、深化体教改革、创建特色品牌为突破口,强化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厚植学校体育运动土壤,促进全市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在杭州亚运会上,金华青少年获2金1银,在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上,金华青少年共获奖牌314枚,其中金牌130枚、银牌91枚、铜牌93枚,远超上届金牌记录。2023年,金华青少年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获25金,参加省级比赛获63金,向省队输送运动员21人。近三年,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300余人,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700余人。
我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通过构建体教融合目标引领体系、场馆支撑体系、师资培养体系,优化青少年体育发展“大环境”,努力打造体教融合发展示范市。推动大型体育场馆“进校园”,34个亚运会、省运会新建场馆中10个与学校共建或共用,涵盖足球、藤球等5个项目。推动学校体育设施“进社会”,目前全市累计开放428所学校,实现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向社会开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优先用”,全市建成健身设施场地超2.4万个,优先向青少年开放。
深化体教改革,推进体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畅通体育特长生升学通道,加强青少年运动员队伍建设,种好青少年体育发展“责任田”。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完善“必学+限学+自选”的课程模式,推广“学—练—评”一致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分层走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常态化开展优秀体育大课间评选。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培养学生熟练掌握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在7所普通高中试点田径、篮球、足球等体育特长生招生,支持初中和小学结合优势申报体育传统特色基地校,开展体育特长生培养工作,与高中建立升学通道,实现项目衔接。完善市体校一校多点建设布局,设立“训练分校”5个,“训练教学基地”16个。推进县(市、区)新型体校建设,统筹全市青少年体育项目布局,认定62家单位(学校)为“2021—2024周期金华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23年,全市注册浙江省青少年运动员已达1.8万余人,创历史新高。
创建特色品牌,培育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领头雁”。深入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培育富有金华辨识度的学校体育品牌。全市300余所中小学已确定体育特色项目并开展活动,主要涵盖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游泳、跳绳、空竹、武术、龙舟、舞龙舞狮、围棋等11个项目。大力实施“校园足球育人”发展工程,打造校园足球金字招牌。2023年共组织赛事1250余场,参赛学生1.1万余人。全市共有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136所、省级以上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所,校园足球队1560余支。2023年开始,全面启动中小学生游泳教育普及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