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赶超发展风劲潮涌

——2024金华经济年终观察

记者 陈浩洋 张益晓

时间的刻度里,潜藏生长的力量。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但经济航船遭遇新的激流险滩,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

于关键时期,行关键之举。全市上下坚决扛起“根据实情、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再创辉煌”时代使命,以超常力度“抢机遇、抓项目、助企业”,强势攻坚“港”“廊”“链”主战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高质量赶超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

冬日暖阳下,华东国际联运港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项目现场一片火热,箱涵建设、路基施工等重点工序正快速推进。该项目是中欧班列增点扩线的核心项目,总投资106亿元。

重大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和“压舱石”。

从年初密集部署,到年中政策加码,再到年尾百日攻坚……回望2024年,金华始终以超常力度“抢机遇、抓项目、助企业”,推动经济运行持续稳进向好、全域整体进位。

抢机遇,打出政策“组合拳”——

今年首个工作日,召开2024年“开门红”攻坚大会,提出抢抓上级政策争取“窗口期”,推动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

全面承接国家系列政策、省“8+4”政策包,聚焦“港”“廊”“链”经济主战场,共梳理市级“8+4”配套政策125项;

9月,国家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后,市委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到省级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对接工作……

今年,金华抢先抓早全面承接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迭代成立“政策研究+项目谋划+要素争取”总专班和分领域专班,推动各类政策和重大项目落地见效。

全市争取各类上级资金500余亿元,创历年新高;全市“8+4”经济政策资金共安排272.65亿元,把更多政策、资金、要素用到发展最关键、企业最关注、群众最关切的领域。

抓项目,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金华始终把抓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推进机制。1—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居全省首位,连续43个月居全省前三,连续10个季度获全省投资“赛马”激励。

把项目招进来。

新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71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在招大引强工作的推动下,全市共有34个项目入选2024年实施类省重大产业项目,同比增长113%。

让项目快落地。

构建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机制。1—11月,全市168个省“千项万亿”项目投资完成率达131.9%,978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达128%。

助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民营经济——

金华坚持惠企政策直达快享、跟踪服务有力有效、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全心全意服务企业发展,千方百计助企降本增效。

持续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千名干部帮千企”活动,迭代优化“企有呼·吾必应”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全市召开各类政企恳谈活动122场,解决问题765个、解决率达99.6%。

积极落实“8+4”、结构性减税降费等政策,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意见》《金华市大力扶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意见》等,今年累计为市场经营主体减超200亿元。持续推进“金华政策智配”平台迭代,实现政策兑现信息全流程贯通,兑现惠企政策资金50.6亿元,居全省第三。

(二)

日前,《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获得批复,“世界小商品之都”拉开新一轮国际贸易的改革进程。

开放是金华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这一年,金华以国际陆港枢纽建设为牵引,持续放大枢纽综合优势、开放通道优势,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建强主平台。

创新市场采购出口企业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创新铁路“抵港直装”监管新模式,探索实施外国投资人来华工作便利化改革……

今年,金华深入实施自贸区金义片区提能升级行动,紧紧锚定“1+5”功能定位,以贸易、投资、资金、运输、人员往来“五大自由”先行突破为主攻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共有9项案例获评省级制度创新案例,1项案例获评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

金华与非洲虽相隔万里,但交流合作源远流长,是浙江对非合作的“桥头堡”。

今年,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化对非经贸、人文、教育等领域交流合作,全力建设中非经贸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积极打造中非合作“金华样本”。

12月25日,义乌进口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正式启动,并落地首单业务。这是新一轮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获批后,义乌迅速落地实施的首个改革创新举措。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金华将承接落地新一轮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推动“人、货、场、链”4个核心要素数字化升级,进一步在“买全球”上加速破题、“卖全球”上迭代深化。

拓展大通道。

今年,国际陆港枢纽建设快马加鞭。金华加快布局国际陆港枢纽“一轴两核三区多平台”,加速推进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华东国际联运港等牵引性项目建设。

在大规模“硬建设”的同时,高水平“软建设”也在同步推进。通过提速建设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加快打造宁波舟山港金义“第六港区”,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金华成为“义新欧”“义甬舟”对外开放大通道的策源地。

通过不断增点拓线,浙江中欧班列已辐射欧亚大陆50多个国家160多个城市,并且设立物流分拨点、海外仓,实现对欧洲重要贸易节点城市的全覆盖。

自开行以来,浙江中欧班列不断以改革为动力,打破监管、数据壁垒,为拓展大通道、联通大市场减少制度障碍。1—11月,中欧班列开行2485列、增长9.4%。

按照“东联西进北上南出”的开放布局,金华不断强化陆海资源要素统筹利用和高效衔接,加快构建东西双向互济、南北畅通衔接、陆海内外联动的发展格局。宁波舟山港“第六港区”实现港务、关务、船务、信息、管理“五个一体化”,1—11月,海铁联运班列运输超34.9万标箱、增长23%。

培育新动能。

迭代升级市场采购。创新实行“市场采购+中欧班列”“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保税”等模式。1—11月,全市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4350.7亿元,同比增长20.5%,规模全国第一。

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制定出台《关于促进金华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加力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等政策措施,加大对跨境电商“店开全球”“品牌出海”“独立站领航”和海外仓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深化“百团千企拓市场”活动。靠前梳理、动态调整年度重点境内外展会目录,今年组织和支持展会320个。截至11月底,全市成功出行116个团组,4575家次企业9758人次出境,既深耕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也拓展“一带一路”、东盟等新兴市场。

强力推进品牌出海,大力培育省、市级出口名牌,全市获评“浙江出口名牌”130个,居全省第四。

据金华海关统计,1—11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8063.4亿元,其中出口7098.9亿元,同比增长16.1%,对全省出口增长贡献率为33.4%,居全省首位。

(三)

日前,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金华创新能力指数为54.12,列第44位。与上一年相比,金华排名上升16位,在全国所有上榜城市中进步最大。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今年,金华不断推进“产学研用”融通创新,有效形成“廊”“链”紧密结合、同向发力新格局,以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牵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做优做强浙中科创走廊是贯通“双链”的核心——

金华深入实施浙中科创走廊“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坚持以科创平台建设为重点,以企业创新培育为主体、以科技项目攻关为抓手,建立健全“一链五端”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全链条做好成果培育、供给、转化和应用,促进科技与产业紧密融合。

金华以“以科创走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承载区”入选省级创新深化试点为契机,在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提升创新平台质效、优化成果转化机制等领域不断突破。如打造全省首个“政校企”共建联合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教科产研”融合推进职业技术教育、链主企业聚焦重点产业试点打造“科产贸融合”平台等。

目前,浙中科创走廊聚合全市50%的高新企业、60%的研发机构、70%的高新投资、80%的高层次人才以及90%的省级以上科创平台,正加速成为高层次科技创新策源地。如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不断赋能区域产业发展,累计与40余家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29家,累计引育科技企业64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R&D占比稳居全省前列;义乌获“省科技创新鼎”,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科技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双双实现“零”的突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职业本科高校,全市新增大学生数、新增技能人才数等6项人才指标排名居全省第一方阵;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科技奖11项,创历史新高。

围绕十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贯通“双链”的关键——

十条重点产业链是金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的主战场、主阵地。1—11月,十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总产值3758.5亿元,占全市产值比重57.3%。

一方面,在深化数字转型、推动数实融合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目前,金华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1.0全覆盖,全市培育(认定)省级“未来工厂”16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65家,获评国家IPv6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优秀综合试点城市,7个县(市、区)获浙江省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专项激励,数量居全省首位。

今年,金华以成功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在电动工具、磁性材料、服装3个行业中优选580余家试点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通过示范带动、看样学样、复制推广,引导和推动全市规上工业中小企业从数字化“简单应用”向“深度应用”转变。

另一方面,通过打造“院企共融”科技成果供需匹配模式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截至12月中旬,金华已开展“廊链汇”重点活动14场,组织参与企业超2000家,遴选2000余项科技成果和产业需求对接,累计促成科技合作项目80余个;“揭榜挂帅”云平台新发布技术攻关需求榜单1172项,揭榜项目150项、涉及金额1.5亿元;新组建院企联合研发中心25家,实现产学研合作经费支出1.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3%。

金华大力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对产业链进行垂直整合与横向联合,入选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3个;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累计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5家、省级100家、市级503家。

(四)

麻糍软糯、糖画诱人,一口尝尽家乡甜。12月28日,农创客共富市集·义乌年味大集在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启幕,现场热闹红火。

以“小市集”激活共富“大引擎”,金华将共富市集打造成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新阵地,目前全市共有常态化经营共富市集120处,摊位规模1.2万余个,带动2.7万余人创就业。

这是金华多措并举拓宽百姓致富渠道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金华坚持以“千万工程”为统领牵引缩小“三大差距”,进一步谋深做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在“强城”上找到着力点——

金华既有义乌、东阳、永康等经济强市,也有武义、磐安两个山区县。金华在强化市域统筹上攻坚发力,迭代升级市域版山海协作,深入开展八婺同心·共建共富“十百千万”结对行动等,项目化清单化走好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作为省级共同富裕唯一飞地试点地区,金义新区—磐安“产业飞地”承担打造山海协作“产业飞地”标杆的重要任务,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保障。

自“飞地”落地以来,两地不断加强产业共育,共同打造新兴产业生态圈。目前,依托这块“产业飞地”的“收益保底+税收分成”机制,磐安收益以每年4500万元为保底基数,逐年递增3%,分得越来越大的“蛋糕”,已带动磐安就业约2000人,累计带动磐安增收约1亿元。

在“兴村”上找到增长点——

金华聚焦强基补短,全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聚焦推动强村富民、“土特产”全产业链发展、和美乡村蝶变。前三季度,金华农村居民、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和12.5%,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以推动“土特产”全产业链发展为例,金华扎实推进农业“四大振兴工程”,建成10亿元以上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2条,数量居全省第二;金华两头乌、兰溪杨梅入选省级“土特产”精品培育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一。

昨日,金华两头乌与金华火腿产业园项目奠基仪式在金东区曹宅镇举行。项目包含两个产业园,同步上马、加速推进,建成后将具备年产100万条火腿、3000吨腌腊制品、7000吨标准化火腿食材、1000吨两头乌衍生品的生产能力。

在“融合”上找到落脚点——

金华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推动村庄由“单打独斗”转变为“协同作战”,增强发展韧劲。

今年,义乌市“大李祖”先行片区成功入选国家“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大李祖共富联盟”顺势而建,旨在高水平做好李祖“后半篇文章”,在迭代发展的同时,不断扩大共同富裕的效应圈、纵深圈。“大李祖共富联盟”以李祖为核心,推进李祖及周边8个村落共同发展,通过推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和品牌共塑,统筹谋划实施81个强村富民项目,实现联动发展和互利共赢,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从“寀卢经验”发源地到未来乡村,如今的寀卢村肩负“一村富带多村富”的使命。以建设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集成项目为契机,东阳市城东街道建立以寀卢村、单良村为核心的“八村党建联建助力共富”机制,将依托寀卢村的旅游产业优势,以强带弱、以大带小,抱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