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地标农产品金字招牌 赋能乡村共同富裕
胡新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文中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是乡村特色产业的精华部分,是“乡字号”“土字号”优质农产品、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土特产”,是“乡愁”的味道。我市拥有经国家批准的地标农产品数量居全省之首。近年来,全市地标农产品的发展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推进其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一 地标农产品是打造乡村特色产业的宝贵资源
地标农产品是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取决于自然因素和历史人文因素的优质农产品。因而,地标农产品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宝贵资源。
(一)我市拥有的地标农产品数量居全省之首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浙江省累计获得批准地标农产品154个,金华市9县(市、区)共拥有地标农产品25个,数量居全省之首。按地域分布,兰溪市6个,永康市、武义县各4个,婺城区、金东区、义乌市、磐安县各2个,东阳市1个。按类型划分,种植类22个,养殖类3个。
(二)地标农产品是重要的乡村特色产业资源
1.具有地域特色品质。地标农产品通常生产于具有独特气候、土壤、水源等地理环境条件的地区,其特有的品质受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同时,具有传统的、特有的种植、养殖生产方式和加工工艺,其产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口感、质地以及营养价值。如兰溪枇杷栽培的丘陵山地,土层疏松深厚、通透性良好,土壤以含石砾的红壤或岩性土为主,其PH值、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等指标,以及水文特点等非常适合枇杷生长。
2.具有信誉品牌效应。地标农产品是经国家批准给予登记保护的具有特殊价值的农产品,具有很高的品牌价值。同时,大多数地标农产品都获得国家或省级优质农产品等荣誉。如“浦江葡萄”2023年入选浙江省首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成为“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在2024中国果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和品牌声誉评价报告中,“浦江葡萄”以27.29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葡萄类第二名,声誉评价进入全国果品前三十。
3.具有较高市场价值。地标农产品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底蕴,不仅能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品质和安全的需求,而且能唤醒“记忆中的乡愁”,有利于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相关数据显示,地标农产品价格比普通产品价格在国外平均高出30%以上,在国内提高20%以上。
(三)地标农产品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名片”
地标农产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体现地域人文和自然风貌的“文化名片”。如磐安高山茭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数次来到这里,对磐安茭白写下不少赞美诗句。在人文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这类“文化名片”必将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辉。
二 我市地标农产品赋能乡村共同富裕魅力初现
近年来,全市地标农产品的发展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助农增收动能明显。
(一)各级党委政府对地标农产品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如2023年9月,市级成立推进金华“两头乌”和金华火腿产业振兴工作专班。今年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金华“两头乌”和金华火腿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二)地标农产品纵向全产业链发展初露端倪。如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建立铁皮石斛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实施品种自主化、生产智能化、销售云端化等“九化”同行,构建“科技支撑+创新产品+道地原料+传统文化+药养文旅”的产业融合模式,创新实施从田间到餐桌、从品种到销售的产业链,在武义铁皮石斛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三)地标农产品横向衍生产品开发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如金东区金华佛手产品从初级加工拓展为佛手酸奶、佛手啤酒、佛手咖啡、佛手奶茶等食品饮品,以及佛手精油、佛手香熏等日化用品,开发衍生产品,拉长产业链,实现从种养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有效提升了地标农产品附加值。
(四)地标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如兰溪市于2021年4月在全省率先发布兰溪杨梅综合指数,先后实施《杨梅设施生产技术规范》《兰溪枇杷生产基地建设规范》《兰溪枇杷病虫害防治用药规范》《兰溪枇杷绿色生产技术规程》等团体标准。其余地标农产品均有技术规范或执行省定规范。
(五)地标农产品数字化应用逐步加强。我市已形成浙里有机茶、兰溪杨梅、浦江葡萄等地标农产品产业大脑,实现从栽培、加工、物流、销售全方位数智化升级。婺城区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入选浙江省首批“未来农场”。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给地标农产品生产、管理和营销带来革命性变化。
(六)地标农产品发展呈现明显的助农增收动能。如金东区赤松镇北山口村种植佛手1500亩,2017年至2023年,佛手产业链总产值从6200万元提升到1.6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到10万元提升到201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万元提升到6.5万元。实践证明,发展地标农产品对于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三 打造地标农产品金字招牌,赋能乡村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
地标农产品是乡村特色产业的代表。如何推进地标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实现“地标富农”?
(一)突出产品做优,推进地标农产品良种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一是良种化提升。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优化,开展地标农产品天然种质和繁育种质资源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地理标志产业转化。如金华两头乌,要围绕生长速度慢、养殖成本高、瘦肉率偏低、秋冬季易发哮喘等制约两头乌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科技攻关。
二是标准化管理。相关部门要完善检查和监督机制,积极推进地标农产品标准的实施。同时,进一步加强地标农产品生产、加工、贮存等环节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从土壤质量、栽培(养殖)环境、病(虫)害防治、水肥(饲料)管理、收获(屠宰)加工、产品包装运输及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实施标准化把控。
三是品牌化发展。政府、产业协会、企业、业主等多方协同,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历史,挖掘出独特的价值和内涵,形成与同类产品的差异化定位,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
(二)突出产业做强,推进地标农产品产业特色化、新型化、智慧化发展
一是特色化发展。建设地标农产品精品果园、生态茶园、特色道地药园,打造地标农产品优势产业带。有条件的可从细分市场着手,打造个性化产品和高端化精品,有效满足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二是新型化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地标农产品加工、物流、营销和配套产业,促进地标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
三是智慧化发展。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广泛应用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无土基质栽培、物联网智能化控制、工厂化栽培等现代设施设备和技术。积极运用“数字+”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建设一批数字植物工厂、数字养殖工厂、数字育种工厂等智慧型地理标志产业基地,培育一批优势企业。
(三)突出运营创新,推进地标农产品产业运营融合化、专业化、现代化
一是农旅融合化。党组织牵头,农业农村、供销联合社、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参与,有效整合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组织资源和发展要素,通过组织体系、培训指导、资源调度、品牌运营“四统一”,深度实现地标农产品生产与文旅等产业(领域)融合发展,打造地标农产品“共富工坊”。
二是运营专业化。引进优秀运营团队,依托其市场感知度高、资源人脉广、运营专业化等优势,开展项目策划、网络营销、运营管理、品牌打造等。同时,加强现代化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就地就近为农户提供全产业链专业化服务。
三是品牌推广现代化。加强地标农产品文化研究,挖掘地理标志区域历史文化内涵,打造以地理标志为中心,集历史、文化、生态、品质、形象等于一体的全景式品牌推广模式。发挥主流媒体宣传主阵地作用,组织开展相关主题宣传活动,提升大众知晓度。利用抖音、小红书、快手、B站等新媒体,架构全产业链网上运营管理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吃住游玩全流程”营销矩阵。
(四)突出精准扶持,推进政策支持差别化、项目化、综合化
一是差别化扶持。农产品产销两端较为分散、流通链条长等问题带来的损耗、滞销、价格波动一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痛点。地标农产品产业同样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实施比一般农产品更加给力的扶持政策。
二是项目化扶持。对品种选育、设施种植(养殖)、产品研发、数字化改造、销售渠道拓展、特色体验馆建设、公共品牌宣传等予以专项扶持。对地标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审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资金补助等给予优先安排。设立地标农产品政策性保费补贴项目,保费补贴给予倾斜。
三是综合化支持。注重政策措施的协调与衔接,形成政策合力与综合效能。强化全产业链产业发展规划及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顶层设计,优化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加强市场开拓规划及指导,健全服务支撑体系。强化农业补贴政策与农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治理、农业旅游、保险、信贷等支持政策的配套结合运用。探索以农业补贴作为地标农产品生产经营性贷款抵押物的信贷制度。
(本文系市咨询委2024年度重点课题,作者系市咨询委副秘书长、城乡建设组组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