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宗谱中的历代医师
陈朝升
武义丰富的宗谱资料中,隐藏着众多未知的历代医师及其著作。这些宗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深入研究历代医师在中医学方面的不懈探索,为今天的武义中医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开创武义中医之源
武义山水钟灵毓秀,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自古以来便是盛产中药材的“天然宝库”。
正如《本草经集注》所言:“诸药所生,皆有境界,仙草灵性,得源育境。”好山好水出好药,清嘉庆版《武义县志》记载物产药材就有66种,民国版《宣平县志》记载的物产药材更达110种之多,其中不乏一些珍贵药材。至今,在武义一些山区的悬崖峭壁上依稀可见野生石斛、灵芝等“仙草”。
东晋阮孚放弃仕途,归隐武义明招山,选择与自然相融的生活。他利用本土丰富的药材资源,制作出风味饮品、酿造醇香美酒、研发养生中医药,将养生与日常饮食起居紧密结合。这种做法不仅体现魏晋时期文人追求自然、简约生活的审美情趣,更是一种通过调整自身生活习惯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康养实践。
唐代的叶法善医术高超,寿达105岁。他生活在武义,遍采草药、济世救人,将养生哲学具体化为实际的医疗行为。他的养生理念不仅仅局限于草药治疗,更包括了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综合调理,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原则,主张形神兼治,注重身心和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康养体系。这些最早的康养理念在武川大地上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凭借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悠久的康养文化理念,武义从医者众,涌现出一批地方名医,载于武义、宣平两邑县志的便有汤晙、韩叔旸、扬云、鲍进鲍叔鼎父子、郑爆、祝万隆、郑家声、陈文新以及寓居宣平的江西临川人陈伯辉等。他们崇尚医德、博施广济,从而形成了武义独具地方特色的中医文化。
散落在宗谱中的地方医师
武义有悠久的中医学史,许多杰出的名医因其医术和贡献而被官方史册收录,还有一些默默无闻的医师却鲜有记载。宗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记录家族历史的重要文献,承担着保存家族文化和传承历史的重任。在这些珍贵的宗谱中,不仅记录着家族的源流、分支、辈分等基本信息,还详细记载着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医乃仁术”这一理念激励了武义许多有识之士立志学医救人,他们虽然名声不显,但家族在续修宗谱时,会将他们在医疗实践中的智慧和贡献,以及对待病患的医德医风记载下来作为家族后代学习的典范。其中有注重医术、代代相承者,有热心公益、善济平民者,还有著书立说、以传后世者。
翻阅柳城《双溪郑氏宗谱》可知双门郑氏从医者众,且多为祖孙、父子代代相承。如孔乾、拱昌、学泗祖孙三代,克振、焕彩祖孙,恒斋、圣瑞祖孙,均为医学世家,然其中医术最具影响力者当属孔乾祖孙三人。
郑孔乾(1638—1686),因其卓越的医者仁心,樊川吴伯达赞誉他:“性质超群,满腔存仁,医道济世,堪比董林。”县令魏康孙赠匾“秘授长桑”,又赠诗称赞:“莫谓长桑非士材,轩岐事业圣贤心。术承橘林追踪远,德绍丹溪考道深。更似薰风和解愠,还同甘雨沛成霖。胸怀济世如春暖,指下分明抵万金。”其子郑拱昌(1671—1743),医术更是超越其父,被誉为“医士国手”。他医术高超,品行高尚,治病救人不计名利,不索报酬。进士黄士钧赋诗赞颂:“淡如秋菊臭如兰,心地敦仁素履端。济世文章归大雅,匡时事业树奇观。寿山苍翠千寻峻,福海汪洋万顷宽。更羡灵枢参悟后,人皆翘首盼金丹。”其孙学泗(1720—1798)自幼随父习医,医术精湛、远近闻名,更是赢得“仙手者”之美誉。
武义宗谱内的历代医师,热心公益、善济平民者大有人在。他们不限于以医术治人,不局于医药赈济百姓,秉承恪守诚信仁义、扶危济困、轻利重义的传统,造福一方百姓。
午溪郑瑀为人轻财好义,治病救人不遗余力,《午溪郑氏宗谱》载:“其治病,未尝以贫贱富贵有差,所赖全活者众,以叶为贷者,即焚其券,人以宋清拟之。又尝收养母党之亲二人,殁则备丧襄事,以礼窆之,人尤称焉。”
新宅人傅加宜(1866—?),对中医颇有研究,施以方剂治病,深受信赖,当时登门延请者迄无虚日,乡民尊其为春满杏林的当代国手,送雅号“加宜老先”。同时他积极响应“废科举,办新学”的号召,成为身体力行的倡导者,与同村贤达一起创办了新宅最早的新型学校妃山学堂,为当地培养了不少文化人才。新宅秀才陈纪赞誉其:“修祖庙、辑宗谱、筑桥梁、葺寺宇、募积谷、构义仓,凡公益事务,踊跃前驱,不遗余力。”
石门洲村《宣阳韩氏宗谱》载有《石门川八景》,其一“石门丹鼎”有诗云“古迹流传最可珍,千年犹忆炼丹人。石门旧鼎依然在,仙客谁能步后尘”,叙述着该地悠久的中药炮制历史,同时也为后世营造了一个崇医的文化氛围。村人韩佩制于是“弃黄卷,业医理,研究岐黄之术,泛览刘李朱张之书”。他从医几十年,闻讯哪里有病人皆是立即前往医治,并且常对人言:“济人之急,行吾之仁,此素志也。”
历代武义名医不仅善于精炼医术,更注重医术的传承与创新。他们编撰的许多医书和秘方至今仍广为流传,造福乡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