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比蝉翼还薄几十倍 广泛用于众多高科技领域

兰溪可年产千吨“黄金薄膜”

本报消息(兰溪融媒体中心 蒋宇欣)一张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透明薄膜,却包含多项国家专利技术,能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子电器产品、工业隔膜、化工和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这就是聚酰亚胺薄膜(PI薄膜),是一种高分子新材料,过去只能依赖国外进口。而今,兰溪一家企业破解了聚酰亚胺薄膜的“卡脖子”难题,已形成年产千吨的规模化产能。

近日,记者在位于兰溪光膜小镇的浙江中科玖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看到,随着机器运转,经过浆料、拉膜、退火、分切等四道工序,一张张比蝉翼还薄几十倍的聚酰亚胺薄膜塑造成型。

别看这张膜跟普通膜差不多,实际上科技含量十足。“它具有稳定而优异的物理、化学、电学和力学性能,能在零下200摄氏度的低温和600摄氏度的高温下连续稳定工作,是一种很关键的绝缘材料。”该公司总经理许辉表示,一些物体如果穿上这层薄膜“外衣”,性能会大大提升。

作为高分子材料中的“大明星”,聚酰亚胺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而聚酰亚胺薄膜更是因为价格高昂、技术壁垒高、性能优异,被冠以“黄金薄膜”的美誉。中科玖源专注于聚酰亚胺材料的产业化,在光膜小镇建设2500吨聚酰亚胺浆料和共计2000吨聚酰亚胺薄膜项目。在许辉看来,真正的核心技术靠“化缘”要不来、花大价钱也买不到,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实现关键技术的国产化,才能不受制于人。

一张小小的薄膜,凝聚了中科玖源科研团队数年的心血。他们通过密集攻关,完成产线建设,自主掌握了配方技术、合成与制膜工艺技术、装备技术和工程核心技术,成为国内柔性显示、柔性电子用高性能聚酰亚胺材料的领航者,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6件。

“目前,我们的薄膜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比较薄,大约在25微米以下,包括12.5微米、7.5微米、5微米及3微米;另一种偏厚,大约在50到100微米之间,而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约在60到90微米之间,按我们最薄的薄膜来算,大约需要折叠二十几层才能达到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据许辉介绍,一卷基础聚酰亚胺薄膜的售价大约为1万元。目前,公司年产量在800至1000吨之间,年产值近亿元。

凭借耐高温、电绝缘等诸多特性,聚酰亚胺薄膜被广泛用于众多高科技领域,尤其是近年来市场占比越来越大的新能源汽车。为适应市场需求,中科玖源研发了一系列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池使用的聚酰亚胺浆料,实现了该材料从“0”到“1”的突破性运用。

“使用我们的聚酰亚胺浆料后,能保证锂电池电芯在热失控的条件下,给予车内人员更多逃生时间。”许辉告诉记者,一旦电芯开始热失控,这个过程基本上是不可逆的,但是聚酰亚胺浆料的耐高温和耐电压性能很好,可以延缓电芯从失控到起火的过程,这样就极大保障了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除此之外,聚酰亚胺浆料的使用还能提高锂电池的续航里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