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华府文庙听一个婺州南宗“寻人”故事
记者 孙媛媛/文
卢嘉乐/摄
一个温暖的午后,在金华府文庙内,一个关于孔子婺州南宗的故事正在被讲述。
故事很长,从北宋末年孔子后裔随宋高宗南下避难,到800多年后榉溪孔氏家庙被发现,从“县保”家庙如何直升为“国保”,到如今摸清孔子婺州南宗的家底……
人们听得很认真,其间没有人离开。从阳光洒满明伦堂的讲堂,到傍晚日落西山,感动、感叹、感谢写在每个人脸上,乡土中国的烟火气此刻得以具象化。这场分享会由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金华市婺州古城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发起。分享会基于一本新书的发布,也基于更广阔的热爱和挖掘。这本书叫作《孔子婺州南宗传家》,热爱则从3位主讲人的身上散发,也洋溢在每一个听众、每一次掌声之中。
还原古村落生生不息的样子
1月4日,2025年的首个周六,陆续有游客走进金华府文庙参观。文庙是古时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官办的学校。2024年9月28日,重建后的金华府文庙对外开放,成为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
这天的文庙入口处有一张海报,写着“寻找婺州南宗人”。有人好奇,文庙在发布寻人启事吗?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这确实也是“寻人”,一场大型的寻人活动,涉及11个县市的92个村庄共18300多人。
这么大规模怎么找?“走失”的都是哪些人?别着急,《孔子婺州南宗传家》新书分享会将答案和始末娓娓道来。
首先回答的是洪铁城先生。他是中国婺派建筑学说的创始人、建筑规划师。要找的是哪些人?洪铁城从北宋末年说起。当时,孔若钧、孔端躬父子一行随宋高宗到台州后,启程去衢州与兄长会合。在行至榉溪村时,孔若钧一病不起长眠在深山中。孔端躬为父守孝三年后在此定居,宋理宗敕建孔氏家庙。孔子后裔在这群山中躬耕近900年,渐渐无闻。
直到1996年,时任东阳市文化局局长的洪铁城重新发现了榉溪和孔氏家庙,孜孜不倦地为村子的历史文化挖掘东奔西走。在他的努力下,罗哲文、谢辰生、吕济民三位中国文物界泰斗来到榉溪考察,为孔氏家庙升为“国宝”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三位老先生一致认为,孔子婺州南宗最珍贵的不仅是家庙,还在于宗族聚居的活态传承,“孔子婺州南宗的家底要摸清楚”。
婺州南宗的分布范围究竟有多广?对于这个问题,乡村建设者卢震做了回答。2022年8月,他和徒弟采方山以及原《汉声》杂志编辑翟明磊三人组成田野调查团队,历时半年走遍所有能寻访到的婺州南宗孔子后代聚居村。即使只有一个人的村庄,或曾有人居住如今已荒芜的村庄,也都一一走到。2024年年底,《孔子婺州南宗传家》出版,一张婺州南宗分布图徐徐展开:以榉溪为圆心,在周边50公里范围内,共包括92个村庄,15个支派,两个盟宗,聚居在相邻的11个县市,共18300多人。
要寻的人和村庄都找到了。支持这场规模浩大的田野调查的是磐安县盘峰乡政府。乡党委书记董君回答了为何要做这件事。做乡村建设并不容易,有些看似起效快但破坏村庄原貌的事不该做,也得不到村民的理解和认可。榉溪有村、有人、有庙,还有太公墓、太公树,是活态的。一定要去挖掘婺州南孔的故事,要做老百姓感兴趣的事,要让老百姓觉得日常生活是了不起的,哪怕是养蜂、卖豆腐、修房子。
“做文化工程一定是久久为功、润物细无声的,我们想打造人文乡村的典范,希望村子自然生长、回归日常的状态,呈现它原有的生生不息的样子。”
乡土深情最动人
《孔子婺州南宗传家》一书的序是董君写的,题为《孔子婺州南宗终将是世界的》。“序是去年5月写的,当时并不知道5个月后,榉溪能获评全球人居环境村落范例,只觉得越接地气的、越乡土的才是越国际的。”董君感慨地说,“从洪老师到卢震,从本地热心村民到外来的乡村建设者,在很多人的努力下,榉溪保留了原生态人文博物馆的状态,让我感到文化是一种生产力,不仅能改变一个地方还能带动一地的发展。”
榉溪申报“全球人居环境村落范例”荣获“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洪铁城功不可没。他是全球人居论坛评委,他在评审意见上坚定地写下:世界上只有一个婺州南宗。“榉溪非常了不起,近900年来,村子的生存空间和环境、结构和形态,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以及生物多样性都保护得相当好,具有唯一性和稀缺性。”
分享会现场,榉溪的唯一性和稀缺性以实物方式进行一小部分展示。展台上,24张铝塑板组画是榉溪村75岁的孔金斗凭儿时的回忆徒手画出来的。孔金斗没有学过画画,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桥一路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鲜活地展现在画纸上,桂川、家庙、花厅、祠堂,都是他对家乡的深情写照。
现场还展示了23张灯头佛画像、洪铁城为榉溪写的著作,还有卢震团队给榉溪出的杂志书,书里讲述了榉溪村28位老人平凡而不普通的人生故事。这些物品,从距离金华市区120公里开外的榉溪带来,随车而来的还有孔金斗和孔祥达两位老人。
孔祥达是从榉溪第一个分出去的支派沙溪派的族老,他带来了厚厚一本手写的沙溪派孔氏宗谱,耗时半年完成。他说:“我们的祖宗是了不起的,没有老祖宗就没有今天的我,作为孔氏后代,我应该尽这样的孝心。”金东区孝顺镇马腰孔村的孔令孝带来一份十几米的手抄长卷,上面完整记录了1056位从建村开始的直系后人姓名。可爱可亲的婺州南宗人以自己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对宗族和乡土的情感。
关于榉溪、孔氏家庙和婺州南宗人的故事很长,真正走进榉溪会有更多的收获。正如卢震在分享会上说的,他在榉溪生活了8年,依旧觉得还有很多乡村故事值得挖掘,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来榉溪,一定要在这里待上几天,走一走村里的游步道,看一看阿婆的厨房,走进村民的日常生活,那是真实的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