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公益路: 从一个人的微光到一群人的闪光
记者 季俊磊 实习生 黄韫彦
“20年,虽然坚持不易,但我们累并快乐着。”说这句话的人叫俞国飞,是武义县鑫隆志愿者服务队总队长,也是这支公益服务队伍的发起人。
从2004年起,俞国飞带着3名徒弟为困苦、失能老人开展志愿服务,后来爱心人士纷纷会聚,如今已有800多人,志愿服务足迹遍布武义县的500多个自然村和社区,为10余万人次弱势群体送去关爱。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
俞国飞是武义县“鑫隆发艺”店主,国家级高级美发师。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在她7岁时不慎摔伤导致半身瘫痪。“记得街坊四邻对我家很照顾,时常有所接济。”这在俞国飞幼小的心里种下善良的种子。
初中毕业后,俞国飞在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拜师学艺,从事美容美发行业。“最初给老年人理发,是响应市美容美发行业协会的重阳节敬老慰老服务号召。”那年,俞国飞35岁,她带着3名徒弟为50多个老人理了发。临走时,她向老人承诺:“以后每个月我都会来一次,为你们免费服务。”
因为这句承诺,俞国飞坚持了20年,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第二年,俞国飞成立国飞鑫隆发艺青年志愿队。她和爱心团队到过100多个村庄和社区,为5000多名老人送去了温暖。从2009年起,俞国飞为该县栖霞花苑二区的残疾老人刘梓全服务,每月一次定时上门,直到老人家安详离世。“她就是心善,即便关门不做生意,也要去为老人服务。”采访中,不少人为俞国飞的志愿服务精神竖起大拇指。
前些年,俞国飞曾获得金华市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武义县首届敬老助老模范等诸多荣誉。谈起这些,她总会不自觉地摆摆手,“让更多老年人感受到幸福,才是我收获的最大‘奖章’”。
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志愿者王晓红住在俞国飞家附近,跟着她做公益已经10多年。“我没啥特长,不会剪头发也不懂理疗,但是我可以给他们洗脚、剪指甲。”
俞国飞的善心善行感染了身边人,家人也给了她无条件的支持。
“只要她不累倒,做善事必须支持!”丈夫陈洪宝说。这些年,俞国飞收到100多封感谢信,都是受助人写的:“你们是一群让人感动的志愿者,你们不怕脏不怕累,传递了温情,点燃了希望……”
这些年,俞国飞在武义县各地组建了多支志愿服务分队,不少热衷公益的老队员开始独当一面。她常常和队员说:“在公益路上,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10年前,某运输公司67岁的退休职工陈芬香加入志愿组织。“刚开始只是做些家政服务、心理安抚、餐饮配送、家庭矛盾调解……后来能干的事情越来越多。”陈芬香笑着说,当受助者报以最真诚的微笑和谢意时,那一刻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是无法形容的。
去年夏天,陈芬香去该县泉溪镇阳丰村服务过一名60多岁双目失明的独居老人。一踏进房门,陈芬香面对眼前乱糟糟的一切怔住了。“老人眼睛看不见,摸上去以为家里都很干净,实际上毛巾都已经漆黑。”面对这样寒酸凌乱的景象,陈芬香没有一句抱怨,尽心尽力为老人理发、洗脚、烧饭、打扫卫生……
“20年来,我们的公益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个带十个,十个带百个,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每个人都在无私奉献。”俞国飞的爱心公益团队里,有唱戏杂耍的,有唱歌跳舞的,也有理发的、义诊的……总之,凡是愿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哪怕只是陪老人们聊聊天,他们都会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来干这件事。
向上向善的力量还在传递
“如果我不说,或许大家都不会知道,是我73岁的老丈母娘带我走上公益之路的。”志愿者余家军的丈母娘钟莲凤曾是武义新宅卫生院妇产科医生,在那个医学设备并不发达的年代,她凭借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帮助一个个生命平安降生。2017年,钟莲凤加入鑫隆成为一名义诊医生,继续发挥余热。
2023年“五一”假期,余家军送丈母娘和小女儿,还有理发和洗脚的两个志愿者到该县茭道镇一个山村,走进一对低保残疾、孤儿寡母的家中,屋内又脏又乱,并且伴随着一股说不出来的怪味。“第一次看见如此场景,我情不自禁地捂起鼻子,丈母娘却那么自然地搀扶老人坐下,小女儿手拿洗脚桶为老人洗脚,另外两个志愿者一个在洗手间里放热水,一个帮老人理发,她们对老人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余家军说,那次经历让他十分震撼,瞬间觉得应该加入公益行列,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从那一次开始,余家军只要队里有活动,他就开车带上志愿者一起出发。“有时候开车去偏远山区要一个多小时,有时候半夜接到指令,我们都是风雨无阻。”余家军说,志愿者之间分工合作,从为老人洗脚、打扫到整理房间,他们包揽各种各样的脏活累活,只为让他们的晚年过得舒心一些。
做公益“上瘾”的不只是余家军一人,自由职业者罗苏美也是如此。十几年前,在武义县城开中医养生馆的罗苏美在俞国飞的影响下成为团队里的第一位公益理疗师。偶尔,因为做公益无法开门营业,家里人为此没少劝她:“赔钱搭工夫,你到底图个啥?”
罗苏美在团队里的任务是为老人们刮痧、按摩、拔罐,从小学医的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大展身手。10多年来,罗苏美走进多少村落、帮助过多少老人,早已数不清。“我对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在一次公益活动中,罗苏美发现一名八旬老人右手疼痛难忍,连拿起梳子梳头都费劲。罗苏美为她刮痧、拔罐、按摩,近两个小时后,老人的手居然奇迹般地能抬起来了。老人当场感动得潸然泪下:“你比我女儿对我还好。”之后几年里,两人一直保持电话联系,罗苏美经常关心老人的身体情况,老人也寄过来土特产表示感谢。
这两年,罗苏美也在团队里培养理疗技师,她常说多一名技师就能帮到更多人。
“我们现在的团队里,越来越多地出现丈夫、妻子和孩子这些‘志愿者家属’的身影。”志愿者何英在参与一次又一次的公益活动后,在儿子董宇航心中种下了善意的种子。前些天,正在读高中的董宇航还给俞国飞打来了电话:“国飞阿姨,等我放寒假,你们出门做公益一定要带上我。”
“其实做公益并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一颗心,一颗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心。”俞国飞说,在她的团队里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
今年63岁的李汉良此前一直很想加入鑫隆,但因为开着拉面馆脱不开身。2014年年初退休以后,他迫不及待地加入了组织:“我加入鑫隆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困难老人,多为大家做事。”
开拉面馆的颜美珍,只要接到招募令,她店里再忙都会把生意交给表哥,毅然跟上公益队伍去给老人做顿好饭:“其他忙我帮不上,让老人家吃好吃开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摄影师程国法第一次公益活动去了偏远的茭道镇罗山村,那天他不仅给老人送去了生活必需品,还为他们拍下了一张张照片:“为志愿者和老人留下瞬间,让这些温暖的记忆变成永恒。”
这些人,一提起做公益,他们都会大声喊出团队口号:“鑫”中有你,“益”路同行。未来,他们还期待下一个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