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人文

黄宾虹四弟的一生

黄晋新画像

位于金东澧浦郑店的黄晋新故居

黄晋新捐造的咸赞桥

高旭彬

做人难,做名人的家人尤其难。做名人的家人难的原因一是外界常常用更严苛的眼光看待你,二是有时候需要比他人付出更多的牺牲。名人的背后,往往有许多默默支持他的家人。黄宾虹的四弟黄晋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骨子里仍是个文艺男

黄晋新,本名赞,又名懋赞,字晋新,又字元秀。1891年黄宾虹父亲黄定华率全家迁回徽州歙县时,把他和两个妹妹留在了金华。从此他在金华独当一面,为家人撑起另一片天空。

黄氏一门风雅,根据黄宾虹在《潭渡黄氏先德录》里的记载,他父亲黄定华在歙县与金华来往的都是当地文化名流。一部《光绪金华县志》,其中的编撰者大多数都与黄父相识。黄定华会作诗,《光绪金华县志》的执行主编邓钟玉曾夸赞他可以和唐代的高适相比,虽然创作的起始年代晚,所作不多,但出手不凡。

“府君推襟送抱,扬榷今古,出其暇豫,喜事吟咏。有所著诗,不自收拾,仅数十首存于家。邓子惺孝廉钟玉,谓比于高常侍五十始学诗而名满天下云。”

黄定华也喜欢书画,他画四君子中的竹梅尤为出色。

“工擘窠大书,晚岁尤喜作画,写竹竟日可数十纸。又画梅,繁枝丛萼,自拟王元章、扬补之,横墨飞翰,积楮盈箧,不以示人。”

在他的影响下,黄宾虹兄弟几乎没有不会吟诗作画的。

黄晋新能诗,其诗虽不见存,在他与黄宾虹的通信中曾提及。如他1941年8月的信,“弟自入春以还,除诗酒外,则每乘藤舆访旧,日前曾续寄拙句四首,想已早到,俚俗不堪污目,请念弟不学之过,尤幸多赐教言”。里面提到他的生活,好诗酒,乘藤舆,好一派名士风范。

黄晋新能文,今存金华《东溪郑氏宗谱》里有一篇短文,信为其所作。这是一篇人物小传,传主郑兴叙为黄乃耐丈夫郑恒梓的祖父,文中云“伊孙恒趾(恒梓)乃余至亲之妺倩也”,署款 “姻末黄方敬撰”,表明作者为黄晋新。因为在黄家四兄弟中,只有他在金华且曾改用过母姓,在他晚年时的一幅瓷板像中,他曾把自己的名字署为“方赞”。

黄晋新也会画。现存郑店村郑氏宗祠旁一座房子里的壁画就为其所作,为装饰性壁画,共八帧,依次为梅兰竹菊、四季花卉,虽大部分残损了,但其气势不减,咸皆有劲节高标、馥郁清芬之态。从其中一幅的落款上依稀可以看出写的是“古歙元秀”,另一幅则为“潭上或潭渡□□”。让我们看到了当年黄晋新在郑店的生活面貌,这是一个骨子里不脱文人本色的生意人。

也曾得时代风气之先

黄家兄弟的思想都很先进。

根据黄宾虹在1906年时给友人汪福熙写的一封信,在他清末参与新政活动的同时,黄晋新也在金华与人一起创办《东浙杂志》,传播新知。这份杂志的前身据说即是1904年时由革命党人张恭创办的《萃新报》。这是一份革命的报纸,未满一年即被查封。张恭本人也被抓到杭州,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黄晋新能步武这样的前人之后,则其视野与眼光也可知。

“四舍弟在婺州与诸同志创办《东浙杂志》。原名《萃新报》,现今拟名《武江通志》,言与我郡大有直接之关系。渠认尽义务数端,近备旋里一行,未果也。”

此处 “武江”应为“婺江”。

民国肇造,黄晋新又积极投入民权运动,号召缠足的女子放足,男人剪辫,并因此而与思想保守的妻子发生冲突。根据1941年《东南日报》记者胡曛岚对他的采访,直至晚年,他在看《资治通鉴》《聊斋志异》等传统读物的同时,也会翻翻鲁迅的《阿Q正传》和其他的新文学作品,知道不少新文学作家的名字、新词,很让人诧异。

在抗战中,黄晋新与浙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风云人物李次九以及中共地下党方面的人物也有一定的交集。李次九为“一师风潮”中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的“四大金刚”之一,是保守势力的眼中钉。当时他任“浙江贫儿院”院长,经金华籍的中共地下党成员严金明促成,率众迁到里郑,其间曾经得到过黄晋新、黄乃耐兄妹的帮助。可见黄晋新一直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

善于经营的生意人

当然,黄晋新一辈子扮演的仍是一个生财有道的生意人形象,具有极强的商业思维应该是他最大的特征。

在郑店,黄晋新开店的房子据说是用“借基起屋”的方式建造起来的。这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土地使用方式。意即在你无法取得这块土地的所有权之前,可以先把它的使用权买下。在上面造若干间房子,无偿使用若干年后,再根据事先约定的协议,把房子连土地一起交还给原主。这是一种双赢的战略,但对于没有商业头脑以及契约意识的人不容易办到。由此可见黄晋新的能干。

这一溜房子很长,约五六十米。黄晋新在里面的买卖以日用杂货为主,没有什么是他不能做的。他的亲属中还有人在金华上浮桥开肥皂厂,在武义开火柴厂,都是民生所需,一日不可缺少。有人跟他开玩笑说,你老先生生前的买卖都做了,唯独一样,死后的买卖还没有,你做不做?他一听说后第二天就从里郑找来了一个熟悉的木匠,研究起了棺木的造法。后来,连这个买卖也做了起来。这是积德行善的好事,实际上他的本意是为了乡邻服务的,并不光为赚钱。

他们家还附带开有一间肉铺,他卖肉有个规矩,这里处在交通要道,凡是永康、义乌等邻县客人来买,他一律要多割一块肉给人家,他说这是给他们的“路费”。于是,有些本来无事的人路过郑店时就会到他店中带块肉走,这样他的生意就越来越好。这真是一个很会做生意的人,很懂得顾客的心理。

黄氏家族在金华的大家长

黄氏家族早年从徽州歙县到金华来的其实是有三房人。除黄宾虹一家外,还有大伯黄位华一家,四叔黄恒华一家,这两家人其实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金华。

黄宾虹大伯只有一女有后,他们这一支的成员主要姓汪。四叔家到第三代时男丁只剩了两兄弟,后来都随妻落户在雅畈镇。这些人的长辈都过世得很早,家族中的年长者后来只剩黄晋新一人,大小事务都得由他拿主意,以至于家中有些晚辈只知道有“元秀”,而不知自己本支的祖先为谁。

黄乃耐在里郑做的很多好事后面也有黄晋新的影子。那一年《东南日报》的记者来采访的其实是两个人,黄晋新与黄乃耐。不过黄晋新很谦让,把出头露脸的机会都给了妹妹,其实没有黄晋新在背后的默默支持,黄乃耐的很多事情是做不下去的。

作为异乡人,黄晋新与黄乃耐还一起在里郑、郑店编织了一张绵密的亲属网。在这张网里,黄乃耐的夫家郑家、小姑子家夏家、招赘上门的继女夫家叶家、大伯的女婿家汪家、四叔孙女的夫家孙家等,都成了重要的节点。

同时,黄晋新也是在外打拼、漂泊的黄宾虹的坚强后盾。黄晋新为黄宾虹在金华营造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黄宾虹每遇艰辛之时,总想回到金华。1933年黄宾虹蜀游未归,第二任夫人宋若婴在上海难以安身,他写信给她说:“尔来四川,此事甚觉不易,待我回申之后再商,搬至池州府住家,或金华皆好。”1941年,日寇袭扰香港,黄宾虹长子黄用明一家逃回内地,黄宾虹给黄晋新写信,商量让他们到金华安身。黄晋新回复他说,他在里郑的房子有“两楼一底”,在郑店的有“五楼四底”,都很宽敞,足够大家居住了,没有任何问题。甚至他还可以帮侄媳罗时敏在金华谋个教职,可惜后因事未果。

金华还有黄宾虹名下的田产,黄宾虹在外面创作的精品画作也总是交由黄晋新保管,放置在里郑的三白寺里。黄晋新精心地打理黄宾虹在金华的各项资产,不时地将收入寄给他,要是没有黄晋新,黄宾虹真不知该怎样度过许多艰苦的岁月?黄晋新为家人的付出可谓多矣。

颓唐的老境

进入到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国际、国内众多大事的发生,各方势力在里郑与郑店轮番登场,黄晋新疲于应付。1943年,几兄妹里年纪最小的黄乃耐先行去世了,她当时还未满70岁,由于对里郑人有恩,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去送葬了,队伍排了一两里路长,一片雪白。再过几年后,黄晋新的身体也每况愈下。起初,他只是患有一点风湿病,不良于行。每天只在房中看书、算账,小酌度日,一天还可以喝两三斤黄酒。到后来饭量大减,三四天才能消耗完一斤米,渐至不愈。

临终前,他的忘年交郑店人郑世为来看他时还安慰他说,在他家楼上藏了几十坛好酒,等他病好后两人再一块喝。他已经只能苦笑着摇摇头了!郑世为也是个读书人,曾任八婺女中教师。1948年深秋,黄晋新终于告别这个他奋斗了一辈子的人世,到里郑的万罗山脚陪伴他的祖母与妹妹去了。

其实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他用大半生的辛苦挣下的家业已经散得差不多。

这一年黄宾虹给朋友写信说,弟妹俱亡,他已经没有任何心思回金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