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人文

胡凤丹与十三万卷楼

茉 莉

1877年夏,胡凤丹从湖北辞官归来,为编撰《金华丛书》,暂居杭州两年,从文澜阁的《四库全书》中继续寻找金华先贤的作品,时间在抄书刻书、会友吟诗中匆匆而过。虽然这里朋友多、社会活动多、文化视野开阔,但总让他有一种身处他乡的感觉。

多年来,胡凤丹在外地辗转任职,57岁的他深知留给自己的时间已很宝贵,他真心希望一大家子人从此可以停止漂泊、真正地安顿下来。光绪五年(1879)刚开春,胡凤丹便在金华开始建造新宅。

当初,胡凤丹准备辞官归隐时,不知该归往何处,深思熟虑后他选择在金华落脚。胡家数百年来世代居住在永康,胡凤丹不想远离家乡,由于永康江水浅岸高,行船很少能到达,交通不便。加上胡凤丹离开家乡已久,家人和亲戚大多生活在外,居住在金华与他们联系,凭借一艘小船就可以到达。同时,金华是个鱼米之乡,蔬菜水果价格实惠,生活成本不高。最重要的是,金华距离永康水陆均相隔120里,回到家乡祭扫,可以朝发夕至。

金华依山为城,平坦的地方较少,胡凤丹查看了不少地块,偶然发现城北的井龙殿有一块土地,纵深十六丈,边长十九丈,土地厚实而平坦。为了方便他人通行,他让出部分面积作为道路,南边缩减三尺,西边缩八尺,选择吉日开工。

造园,是世代传承的大业,也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智慧创造。胡凤丹对园内的每幢建筑都作了精心设计,在他的规划中,除了生活区域外,藏书楼是必须要建的,他不远千里从湖北带回的十多万卷书需要安置珍藏,这是他一生积累最宝贵的财富。

胡凤丹每天都亲临工地指挥,在他的督促下,工人们快马加鞭,只用了短短的半年时间就完工了。胡凤丹的《退补斋文存二编》卷四《锄经堂落成记》中,对园子的布局和规模作了详细地记载:堂后五间,深二丈六尺,名“安朴堂”。堂西有屋三间,名“求放心斋”,这是儿孙向父亲请教的地方。斋上有楼,名“二宜楼”,适宜在这里著书、作画。斋前有厅堂,窗明几净,可以邀请宾客来这里休憩座谈,名叫“退补厅”。上面有阁楼叫“万卷楼”(又名“十三万卷楼”),平生所购买访求的经史子集四部书籍,不下十三万余卷,珍藏于此。

厅前院落中有围墙环绕,花坛中栽种着几株牡丹,可以绽放整个春天,与西园的各种花卉竞相争艳。墙外有房屋,名叫“传经书舍”,是子孙读书的处所。楼上名叫“金石藏”,凡是彝、鼎等青铜器以及碑碣拓片,还有自己刊刻《金华丛书》的一百余部书板,都收藏在此。

西舫前有一间室内花房,名为“二十四树梅花精舍”,有几棵古梅花树,还有十多棵形态各异的梅花盆景,花开时色彩缤纷,有深红、嫩绿、纯白的,还有几株红绿相间的,自冬至春散发着浓郁的馨香,缭缭绕绕。楼的南边有一口古井,名“龙湫”,井水清而香甜,四季都不枯竭。

胡凤丹不惜笔墨地书写“锄经堂”的布局及每一棵花草树木,如临其境,给后人增添了许多画面感,感受到主人精心布局的那些情调和意境,融入了胡凤丹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这是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

“十三万卷楼”是胡凤丹每天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既有他多年珍藏的书籍,还有许多名人字画、汉碑旧拓及他已经刊刻的一百余部书板。

每当夜深人静,胡凤丹依然在藏书楼中忙碌,故纸在手指的摩挲下发出窸窣的声音,似乎能听见书里隐藏着的无数神秘的密码,那是前贤硕儒们在时空深处的吟咏和倾诉。身边的书童已经酣睡很久,发出梦呓声,胡凤丹这才将书卷收起,回屋就寝。

这时,他已经搜集刊刻了金华先贤著述散失亡佚四百余卷,起于唐宋,下迄明朝。身旁还有《退补斋藏书志》《金华闻见录》《金华文征续编》《金华诗录》正在等待刊行。御史张小萝对胡凤丹说:“金华的三个巨担,您肩负了其中之一啊。”

晚年的胡凤丹开始闭门谢客,过着简静自持的生活,他自号“归田老人”,刻意与外界保持距离,惟有百姓遭遇大灾大难,他才挺身而出,出谋划策,出钱出力。

坐落在金华古子城一带的永康考寓,是为永康籍科举考生免费提供吃住的场所,在兵乱中被毁。胡凤丹变卖田产,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其修复重建,但还是没能凑足钱,他不得不通过借贷,完成了永康考寓的修缮工作。为此,浙江巡抚上奏朝廷,为胡凤丹树立了“急功好义”牌坊。此前,胡凤丹曾为永康培文书院置办义田,又建“父子尚义”坊。光绪六年(1880)十一月初五,直隶总督李鸿章上奏朝廷,说胡凤丹奉母遗命,捐赠一千两白银帮助赈灾,再建“乐善好施”坊。于是,三座牌坊赫然地矗立在家乡永康溪岸。

这时的胡凤丹依然忙碌,他心心念念刊刻编辑《金华丛书》的夙愿还没有完成,尽管日夜操劳使他的身体和精力大不如从前,但他仍每天劳神于典籍,幽灯之下皓首穷经地专研,几乎忘了外面的世界。

光绪十六年(1890)农历九月廿四日,胡凤丹已病入膏肓。这天,浙江学政潘衍桐来到金华考求文献,到胡凤丹家中探望他,胡凤丹勉强支撑病体出来接见,并从自家的藏书楼拿出各种书籍相赠。不料,第二天胡凤丹的病情突然恶化,他脸色发白,脉搏微弱,微合着双眼,已无力说话,但还是嘱咐家人,办理后事从简。

四子胡宗懋哭着跪在父亲跟前,听从父亲的嘱托。胡凤丹一再指向箱柜上堆放着的书稿和刻板,向宗懋示意自己的心愿没能完成。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胡凤丹还在为没能看到《金华丛书》的出版而遗憾。

孙衣言完成胡凤丹墓志铭的撰写后,由末代帝师陈宝琛书写、书画大家袁励准篆刻,由四子胡宗懋立碑于胡凤丹的墓前。1895年,胡宗懋将父亲生前搜集辑刻的《金华丛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刊印出版,共340册,其刻印精审,号称善本。

胡凤丹将一生的才华、精力和财力都用于《金华丛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上,为此,他远离世俗和荣华,在时代风云变幻中独守书斋,在功名利禄和文化使命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无论是使命担当,还是学养情怀,都堪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