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全民阅读时间

书 评

世界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寻找大脑快乐分子——内啡肽发现简史》读后感

金 璐

看了这本书第一章,我扑哧笑出声来。不管这本书有没有满足我对内啡肽的好奇心,至少它让我的多巴胺很活跃。

不同于我原先对于科学家的刻板印象,这本书里第一个出场的科学家约翰·休斯每天干的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而是骑辆自行车去屠宰场讨要猪脑,屠夫们会给他提供猪头,然后他自己剖开取出猪脑,有时一个上午他要处理20多个猪头,这会用掉他好几个钟头。然后他把用干冰包装好的猪脑放进板条箱,骑车带回实验室,然后用钢棒把冰冻的猪脑捣碎成冰糊(原先他在自己的工位上做这事,由于噪声太大被人投诉,后来他不得不去地下室的男厕所做),然后将其溶解并过滤,然后溶解并蒸发,以获得其中的脑化学物质。

这么干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穷,他无法确定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能有成果,也就说不上什么经济回报,只能想办法节省开支。用来实验的脑化学物质要靠自己制备,原料猪头得想办法弄免费的,而用来蒸发的仪器也只能买最便宜的,一不小心会爆炸,所以休斯不能走开,得坐在仪器前一动不动看着它操作。

更糟糕的是,这条通往内啡肽的崎岖道路上,休斯并不是唯一的旅人。他一边每天辛苦劳作,一边担心,会不会哪天就有某个同行(比他稍微财大气粗一点的那种),比他更早地分离出实验成果,而使得他做的一切都变得无用……

直到休斯的论文完成并即将发表,内啡肽的前景变得明朗,他所在的实验室才获得一家药企的帮助,对方会为他们提供大量猪脑提取物,数量是休斯之前自己处理的10倍,前提是,假如这个成果可以用于医疗,这家药企将比其他公司更早得到,而且还能获得成果的专利分成。休斯才总算停下了每天自己处理猪头的力气活。但在这以后,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比如,他们需要弄清楚内啡肽的成分,需要人工合成……

这个故事真的很适合影视化。它有着一个极其具象化的开头,又有着如竞赛节目般的中段,一个个关卡,一次次失败,一种尝试接着又一种尝试。里面的科学家也并不完美,他们有的脾气暴躁,有的吝啬古怪,有的骄傲自大,有的相互妒忌。面对成果的曙光,他们还会跳上桌子舞蹈,五音不全地扯着嗓子高唱:“我们要出名了!我们要出名了!”当研究成果出了名,他们会买来一瓶白兰地庆祝,但只喝掉一小部分,剩下的藏好,用来作为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时的慰藉和鼓励。但这些缺点,却使得他们显得更为真实而可爱。

是的,既然这么一群不完美的人,在如此糟糕的科研条件下,也能够取得如此重要的成果。那么,我们这些同样不完美的人,面对还算不错的工作条件,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用去年特别火的一句话“世界是个草台班子”来理解这件事,会发现,没有什么值得仰望,罗马就在那里,那个你用双脚可以到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