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人文

丰子恺一九六二年的金华往事寻找知情人

1962年丰子恺在金华通济桥 丰子恺有张照片,金华人对此较为熟悉。那是1962年春夏之交,丰子恺站在通济桥上,一手扶桥栏杆,一手拄拐杖,双目眺望远方,若有所思。迎面而来的微风吹拂起他的长须,气度非凡。 这张照片是丰子恺幼女丰一吟为父亲拍摄的,2008年在《金华日报》首度公开,引起读者热烈反响。前不久,市社科联原秘书长方增吉在浙江图书馆翻阅资料时,发现了丰子恺游金华的一组照片,大多拍摄于金华山。记者联系上丰子恺的外孙杨子耘,他提供了原图:“很奇怪,那次旅游没有文字也没有绘画,只留下了这些照片。” 这些照片现通过媒体首次发布,同时我们也想寻找当年的知情人士,以揭开60多年前鲜为人知的往事。

与妻及幼女在金华北山双龙招待所

从金华双龙洞回双龙招待所途中

丰子恺(右二)与妻(右三)及幼女(右四)游览金华双龙洞,图中左右两侧是陪同的金华当地干部,有人认识他们吗?

记者 孙媛媛

游览了金华山多个景点 曾以文记事却遗憾丢失

除了在通济桥上的留影,杨子耘还向记者提供了9张丰子恺和家人在金华山多个景点游玩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丰子恺携妻子和女儿丰一吟到过双龙洞、双龙招待所等地,丰子恺还饶有兴致地在双龙洞内石板上拍了单人照。

游玩期间,丰子恺与妻女住在双龙招待所。在一张合影中可以看到,屋外阳台上,三人并排坐着,丰子恺倚靠在一把藤椅上,丰一吟坐在父母中间专心地打着毛衣,画面温馨怡然。

那么,当年丰子恺缘何带着妻女来金华游玩?他对金华山又有何评价?记者首先联系了丰子恺的外孙宋雪君(丰子恺次女丰宛音之子)。在丰一吟晚年行动不便后,他连续5年到原金华市金西丰子恺学校给孩子们讲丰子恺的故事。

“我查了丰子恺散文,可惜没有到金华旅游的相关文章。”宋雪君又查询丰一吟的著作,找到如下一段文字:

1962年5—6月间,爸妈和我游金华。爸爸也有文记其事,但没有发表。爸爸逝世后我在他的一本小册子上发现有这样一则记载:“人民文学‘花不知名分外娇——金华游草’(62.7.18)。”我曾函人民文学,要求寄回该文,得复信说找不到了。虽答应再努力寻找,却不再有下文。

可见,当年丰子恺确实写下过金华游记,还投寄给人民文学杂志社。不幸的是,这篇文章还没发表就被弄丢了,实为可惜。对于此事,金华日报记者童俊伟也给予佐证:“1996年,丰一吟姐妹首次到汤溪寻根访祖,她对我说起,爸爸写过一篇金华游记,写得很好,但被杂志社弄丢了,没有留下底稿。”丰一吟还表示,自己可能是这篇文章唯一的读者,这成为她永远的遗憾。

称赞山洞颇奇特

一直心系祖籍地

给记者提供珍贵照片的杨子耘(丰子恺长女丰陈宝之子),是丰子恺著作权代理人,他在丰子恺众多书信往来中找到了与游玩金华相关的内容,那是丰子恺于1962年6月5日写给文史学家宋云彬的一封信。

丰子恺在信中写道:“弟游金华,山洞颇奇特,昨日始返沪也。匆匆过杭,只见一浮先生,彼拟赴金华双龙洞避暑。”

由此可见,丰子恺一家是1962年6月4日离开金华返回上海的,回程途中到杭州拜访了马一浮先生。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版、英文版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

“马一浮先生每年都要去避暑,大多去莫干山。丰先生觉得金华双龙洞一带可能同样比较凉爽,就提了个建议。”杨子耘推测,丰子恺在游览了双龙洞一带后心生欢喜,称赞“山洞颇奇特”,于是建议马一浮先生也到双龙洞避暑。

丰子恺被称为“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他的祖籍地是金华开发区汤溪镇黄堂村。明末清初,丰家这一支从汤溪迁居桐乡。丰子恺对故乡的感情很深,他曾多次在文章中提及丰氏祖地是一方“良田美景、桑竹之属”。抗战爆发后,丰子恺曾想回到汤溪老家,但始终未能成行。

在父亲的影响下,丰一吟数次到汤溪参加社会活动。她曾说,汤溪是她的外婆家。在丰一吟的印象里,汤溪人特别热情。“板凳龙的表演,腰鼓队的欢迎,老年人、青少年和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使我们感到可亲可爱,久久难忘族亲们和乡亲们的接待……”

丰一吟首次到汤溪认祖,与浙江省文史馆研究员郑竹三有关。“我与丰子恺先生一家的缘分很深。”郑竹三的老家也在汤溪,他说,自己有位舅母与丰子恺的太太是很要好的闺蜜,且其弟的丈人和丰子恺的表弟是堂兄弟。源于这些缘分,他从中了解到,丰子恺和表弟在日本相认时,曾说起我们的老家在金华汤溪,有着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般的田园风光。“丰子恺先生一直心系家乡,1962年他到金华双龙洞游玩或许是圆梦的一种方式吧。”

当年那些珍贵的留影究竟是谁拍摄的?照片背后还有着哪些动人故事?烦请知情者致电本报记者,电话13757991255,我们期待在丰子恺先生的故乡再续这段往事的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