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王海智走上“代表通道”
乡村振兴需要新农人新业态新要素
本报消息(记者 杜晓萍)1月15日下午,7名省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回答记者提问。金华代表团的王海智结合创业经历,畅谈对我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感想。
85后王海智是婺城区鳅海家庭农场负责人,从事农业13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乡村发生精彩蝶变,我有幸成为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王海智分享了3点感受。
乡村振兴需要新农人。2012年,王海智辞去城里的工作,到农村创业做水产繁育,辗转多地学习取经,屡败屡试,终于积累形成一套繁育新技术。他深知技术的重要性,积极为其他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解读助农惠农政策,同时为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青年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期待,政府部门能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构建多元化培育体系,培养更多农事服务型农创人才。
乡村振兴需要新业态。和土地打交道,王海智最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地里的收益。2015年,他摸索出“水产—水生植物”立体共养互生模式,在稻田、荷塘套养泥鳅、甲鱼、小龙虾等,一田两业、两业增收。10年来,他受邀到全省多地指导推广该模式,帮扶带动了150多户农户增收。农产品种得好也要卖得火,为此王海智走上品牌化之路,将水果莲子、水产销往一线城市,实现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农产品销售需要完善的物流体系,他期待省级层面能加快构建完善客货邮服务网络,推动城乡物流与农村“土特产”深度融合,加速农村电商发展,带动村民就业。
乡村振兴需要新要素。适宜的“土壤”是新农人茁壮成长的基础。王海智积极响应浙江农业“双强”行动号召,研发出更适合水产繁育的孵化设备,成功申请了多项专利,将农场打造成拥有标准现代化设施的生态农场。农村创业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王海智去年提出的建议受到省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省里启动了首批现代化农创园建设,为新农人降低创业成本、拓宽融资渠道、补齐技术短板提供政策支持。今年,他提交了关于推动我省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建议,希望相关部门在技术、土地、金融、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缩小“三大差距”赋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