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乡村振兴

武义白姆乡 书写强村富民新答卷

本报消息(记者 巩长青)新春伊始,人们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武义县白姆乡各村却别样忙碌,中草药种植、茶树催枝、农家乐炊烟袅袅……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农家日常,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村画卷。

对一个偏远山区乡而言,白姆乡一组数字令人振奋:去年各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30万元,4个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收入提升的背后,是白姆乡党建引领,以产业驱动、项目拉动、文旅撬动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党建引领药茶产业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近年来,白姆乡以党建为统领,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指导、产销协作等方式,打造寿仙谷有机国药共富工坊,探索实行“1+5+3”党建联建模式,在政府、企业、基地、支部、农户五大主体齐心发力下,共同推动药茶产业发展,解决了辖区内村民在种植高档药材中“不会种、不会管、不会销”三大问题,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化共富工坊内涵。截至目前,已打造出更香有机茶·共富工坊、无花果·共富工坊、汇美三叶青·共富工坊,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带动村民增收。”白姆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雷王晓说,如果不能将产业和当地村民紧密相连,这样的发展是不成功的。为此,白姆乡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开展村企联建、院地合作,有效整合企业、村集体、农科院等资源要素,持续抓好道地药材乡村振兴综合试点项目。打造“茶道药乡”实训基地,培育一批红色药农,发展绞股蓝、浙贝母、杭白菊等核心药材种植培育,并开展中药材专业技术培训,新带动200余人参与中药材种植,人均增收3万元。

白姆乡还深化落实百镇共建强基“新五百行动”,通过“百镇共建”激发强村富民动能。实施“携手提能·孝姆联建”计划,联建无花果产业共富共建项目,建成无花果标准化种植基地50余亩,并组织无花果种植帮帮团,定期开展产业实地交流、技术指导等活动,培养无花果种植能手40余名,基地亩均增收逾8000元。

此外,白姆乡通过党建联建凝聚抱团发展力量,迭代完善“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党建联建机制,推进寿仙谷有机国药共富工坊建设。推动八百、麻阳、伍家坞等村种植黄精、绞股蓝、浙贝母等中药材300余亩,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村民增收。

党建促农文旅融合

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共富工坊不仅解决了农民就业难、不会种等问题,还通过土地流转将闲置资产转化为致富资源,带动周边村集体经济增收。然而,白姆乡并不满足于此,通过党建引领,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如今,白姆乡利用多个共富工坊的生态资源优势,建成1000余亩有机国药基地养生园。这一举措不仅融合现代农业、现代文旅与乡村振兴,还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据统计,去年游客量达12.6万人次,直接带动当地及县内农副产品、民宿产业销售收入超3000万元。

去年,白姆乡传统非遗民俗白鹤殿斗牛活动成为抖音热搜,吸引全国游客前来体验。当天举办的共富市集,更是让农户与消费者无缝衔接。白姆乡党委委员陈亮告诉记者,一次斗牛活动,不仅串联了大红岩景区、寿仙谷有机国药基地和万亩茶园,展示了古村风貌,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增收。

今年,白姆乡探索景区多方带动机制,主动承接附近网红新兴旅游打卡点带来的流量,将推出源口骑行、休闲采摘、共富市集等新项目。串联更香研学中心、水阁茶马古道,创建茶文化研学精品线;进一步融合农耕、中药、茶学文化,打造集康养休闲、文化研学、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短途旅游新区。

党建提升民生福祉

共享发展丰硕成果

“现在大家送来的东西越来越多,我这块白板光荣榜都要写不下。”董处村党支部书记何玲笑着说。

去年初,白姆乡党委、政府对全乡11个行政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运营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发现由于资金和人员短缺,其中6个行政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未开设或已关停。乡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政策解读、出谋划策,积极帮助各村解决困难。

何玲说,原本以为运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资金问题,没想到村民竞相献爱心,让他们倍感欣慰。现在,不仅有爱心人士自发捐赠物品,甚至有老人将自家种植的蔬菜无偿送到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白姆乡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乡党委、政府始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增进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