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儿童文学作家获奖 百岁蒋风笑了
记者 赵如芳
尘埃落定,四川儿童文学作家廖小琴胜出,获得第四届蒋风儿童文学奖(青年作家奖),奖金10万元。
消息传到金华市中心医院一病房里,蒋风笑了。今年100岁的他,体力不如以前,但思维清晰。他明白,这个因自己而起的奖走到今天,背后有多少人在助力,也明白一个作家出人头地并非易事,更明白这个奖对当代儿童文学创作意味着什么。
一笑: 十几年前的诺言
有人在接力坚守
第四届蒋风儿童文学奖获奖名单出炉时,已是2025年年初。望着窗外的冬景,蒋风的思绪回到2011年。
那年12月11日,第13届国际格林奖在日本大阪举行颁奖仪式,获奖者是蒋风,他也是第一位获得这项殊荣的中国人。颁奖词里提到:蒋风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集大成者,把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水平提高到世界高度。
颁奖词热情洋溢,蒋风忐忑不安。
蒋风是我国儿童文学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早在1959年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讲话》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儿童文学史的雏形”。1982年出版《儿童文学概论》,填补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教材的空白。1986年出版《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1991年出版《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1992年出版《世界儿童文学事典》……一个个开创性的举措,推动了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
然而,在蒋风看来,儿童文学理论能够发展不是靠一个人推动的。“那个颁奖词不确切,过于抬高个人的作用。”昨天,躺在病床上的蒋风,语速缓慢,态度坚定。
上台领国际格林奖时,蒋风发表获奖感言,当即纠正颁奖词里的说法:“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从开始发展到现在,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今天的高度,所以这个奖不应该发给我,应该由几代人共享。”蒋风当时表态,他只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中的一个代表,回国后,他要在中国设立奖项,让参与过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人都有机会共享。
奖金100万日元,按当时汇率兑换成人民币不到8万元,蒋风凑足8万元,想捐赠出去,作为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的基金,但没有单位接收他的捐款。“奔波3年多,找了很多单位,都说设奖容易、坚持很难。”蒋风说。
3年后,浙江师范大学接收捐款,设立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两年评选一届,一届一人当选,奖金1万元,这是国内第一个面向全国儿童文学理论工作者设立的奖项。
2014年,《文汇报》“笔会”原主编刘绪源成为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的首届得主。如今,这一奖项已进行到第六届。
儿童文学的风越吹越劲。2017年,武义县提出“童话武义”的建设目标,成立职能机构“童话办”。2019年,武义联合浙江师范大学共同设立蒋风儿童文学奖,奖项分为理论贡献奖和青年作家奖。青年作家奖也是两年评选一次,参评对象为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中国作家,年龄在50周岁以下,奖金高达10万元,由武义县财政承担,这是当时浙江省最大的儿童文学奖项,获奖者将被聘为“武义荣誉市民”。与此同时,蒋风儿童文学奖理论贡献奖的奖金也由原来的1万元提升至3万元,获奖者将被聘为“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今年1月中旬,第四届蒋风儿童文学奖(青年作家奖)确定获奖名单,廖小琴当选。蒋风13年前的诺言,在他100岁时还在兑现,由一所高校、一座县城、一群热爱儿童文学的专家在接力坚守,蒋风欣慰地笑了。
二笑: 那名想象力丰富的学员终于冒出来了
看到获奖名单上廖小琴的名字,蒋风笑了。
“她是我的学员,但忘了她是哪一届,只记得她想象力很丰富,当时就觉得,这样的作家肯定能冒出来。”2025年的阳光照在病房里,蒋风回忆往事,有些已难以想起,有些却记忆深刻。
记者拨通远在四川的廖小琴的电话,听到一个欣喜又肯定的声音:“我是蒋风老师2008年的学员。”
2008年5月,汶川地震,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一些人的职业志向。一个小女孩在地震中受伤,身上伤势不重,但心灵备受打击,她目睹父亲遇难,一直不和他人讲话。廖小琴在MP3里下载了很多童话故事,送给女孩听。第一次见面,女孩没开口。第二次见面,女孩说了一句话:“安徒生写的豌豆公主的故事真好听。”廖小琴震撼了,有些人的心灵世界,普通人难以走进,而文学却可以,童话的魅力、文学的力量原来如此强大!
廖小琴在上市公司上过班,开过书店,当过老师,做过文学编辑,热爱文学,却明白文学之路不好走,一直在犹豫。震后女孩的故事,让她坚定了今后要走文学路。
1994年,蒋风离休,单枪匹马办起“一个人的大学”,免费培养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2008年,蒋风对外招收非学历儿童文学研究生的消息,传到国内多个省份。廖小琴毅然报名,成为学员之一。平时以函授为主,一年有一次面授课。面授课上,蒋风邀请汤汤、冰波、王一梅等儿童文学作家讲课。冰波的课,廖小琴至今还记得:“他说写童话应该写出事物的特点,比如豌豆精,不能只写豌豆精会说话,还要让豌豆精的行为方式符合它的特点。”这句话大大启发了廖小琴。
当年冬天,廖小琴写出了一篇童话。2009年,她创作的短篇小说《菊奶奶的最后一件新衣》以笔名“麦子”发表,2010年获得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首届澳门国际儿童文学奖、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信谊图画书佳作奖、四川文学奖特别奖……一个个奖项,见证廖小琴的成长。她相继出版《从前有个东西村》《大熊的女儿》《我的外婆在乡下》《棉婆婆睡不着》《奇迹山林》《卖词语商店》等书,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入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书单。
此次获得蒋风儿童文学奖(青年作家奖),廖小琴最初的反应是平静,甚至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快到50岁了,评委关照她,因为另外几名提名者也很优秀,各有特色。两三天后,她才真正开心起来,因为她清楚这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奖。“为何是我?我觉得可能是我一直在探索,不局限在熟悉的领域,不断突破自己。”想到自己走了一段很长的路,终于被看见被鼓励,廖小琴内心愉悦。同时,她也深深感激蒋风老师,2008年,是他引导自己踏上儿童文学路,2025年,他设立的奖项肯定了自己。“去金华领奖时,我一定会去看望蒋老师。”电话那头,廖小琴的声音坚定有力。
三笑: 儿童文学翱翔的双翼都很劲健
蒋风儿童文学奖理论贡献奖目前已评选六届,获奖者分别为刘绪源先生、朱自强教授、韦苇教授、王泉根教授、杜传坤教授和汤素兰教授。
蒋风儿童文学奖青年作家奖已评选四届,获奖者分别为格日勒其木格·黑鹤、韩青辰、舒辉波和廖小琴。
这些名单上的人,有在儿童文学理论界耕耘终身者,也有创作界的新秀。其中有些虽已离开这个世界,但他们留下的作品还在影响后人。
对于蒋风发起的奖项,获奖者一直感念在心。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韦苇认为,两年一度的蒋风儿童文学奖理论贡献奖的评选,是对全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业绩的总体检阅,犹如登高而放眼群山,其间必有峰峦高低,这就是把全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成果放在同一平台作比较,比较它们的数量,更比较它们的质量,审视它们的价值,更审视它们的影响力。理论研究总是相对寂寞的坚持,所以,蒋风先生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站出来为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呼号,给寂寞坚守者以嘉勉和激励,让更多后来者、更多才智丰沛者矢志为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作出贡献。创作和理论是文学翱翔之双翼,儿童文学的腾飞,需要理论研究这一翼足够的劲健。如此来认识这一理论贡献奖的意义,方是当其所必需。
理论研究者受到鼓舞,青年作家们也如此。黑鹤在2019年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现在非常认真地给孩子们写书,改变了孩子,就能改变我的世界。我现在的想法,特别是获奖以后,我希望我能改变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在廖小琴看来,蒋风儿童文学奖青年作家奖含金量非常高,入选者要经过多轮筛选,评委们根据入选者的作品品质作出选择。“在青年作家眼里,能获得这个奖,就是得到文学上的认可。”
为保证公平公正,蒋风不参与奖项评选,他就像那个栽下大树的人,每到收获季节,就乐见一个个果实向外界展示风采、受到嘉奖。他希望,蒋风儿童文学奖能一直持续下去,成为激励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创作的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