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文化

人工智能时代 马良形象恰恰揭示了艺术最本质的力量

神笔马良 少年七十

章果果

让我们对神笔马良说一声:70岁的少年,生日快乐。

正月初九,也就是昨天,是马良的农历生日。70年前,他提着一支神笔,和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见面啦。

这个属羊的少年,善良勇敢,爱憎分明,陪伴一代又一代孩子走过了童年时光——谁小时候不曾梦想拥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呢?

《神笔马良》最先发表于1955年第三期《新观察》杂志上,在2月1日即正月初九这天出版。因为是春节期间,杂志封面喜庆祥和,一群孩子舞着狮子,提着灯笼,敲着花鼓。

《神笔马良》发表在“小品”一栏中,分三页刊载,配图六幅,署名“了的/文 光宇/绘”。

“了的”是洪汛涛笔名,光宇即张光宇。张光宇,许多读者未必熟悉这个名字,他是中国第一代漫画之父,《大闹天宫》美术设计,黄永玉称赞其“真神人也”。

洪汛涛,浦江人,1928年出生。1955年时,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作家,张光宇却已大名鼎鼎。促成两人合作的,是《新观察》记者、资深报人龚之方,他邀请张光宇为《神笔马良》作画。

张光宇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花了18天时间,为《神笔马良》配插图12幅。遗憾的是,在《新观察》发表时只用了6幅。如今,时隔70年再看这些插图,依然有着超越时间的经典魅力,用黄苗子的话说,“虽是黑白线描,却是异常华丽”。

张光宇还特意写信给夏衍,建议将《神笔马良》拍成动画片。

《神笔马良》的问世,也引起各方关注。人民美术出版社请张光宇按他们提供的剧本画成连环画出版。张光宇画好了38幅草图,后因剧本问题,出版社取消合同。

电影却开拍了。1955年底,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木偶动画片《神笔》问世。靳夕执导,洪汛涛编剧,中国动画电影先驱“万氏兄弟”之一的万超尘任技术指导。《神笔》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木偶动画片,也是中国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动画片。如研究者所评价的:“(上世纪)50年代中期特伟导演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和靳夕导演的木偶片《神笔》,首先敲响了美术民族化的锣鼓。这两部影片以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为美术电影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使美术片从模仿外国的死胡同里走了出来,逐步摆脱‘洋教条’的羁绊而进入民族的美学领域。今天被外国同行们称誉的‘中国动画学派’也由此而始。”

可以说,马良一问世,就拥有了开挂的人生。

此后,还有多位名画家用画笔细细描绘过马良,如海派名家程十发、“万氏兄弟”中的万籁鸣、连环画家杨永青等。如今,这些作品依旧在出版。

马良也走向了全世界。1979年,《神笔》和老舍《宝船》等东渡日本,开创了中国与国外合作出版少儿读物的先例。之后,又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文在国外出版。媒体称赞:“《宝船》通四海,《神笔》传友谊。”

《神笔马良》被改编成了多少版本?这已经无从计算。2000年,有意思的俄罗斯动画短片《神笔马良》上线。动画风格是中国水墨风,故事发生地是一个白雪皑皑的村庄,让人联想到西伯利亚,马良和村民们操一口英语……不过,还真挺好看。

70年了,神笔马良依然是一个经典IP。70年间,这个经典IP也在不断被重新建构。改编绘本中,马良化身环保小卫士,用神笔修复被污染的河流,为留守儿童画线上课堂。沉浸式戏剧里,小观众通过AR画笔参与剧情发展,解救被困村民。《神笔马良》还被改成编程故事,引导孩子思考“如果我有神笔AI,应该怎样设定算法规则”……

一个问题也因此产生:当农耕时代的少年来到数字时代,又会发生什么?

于是,我就问了问时下最热门的一款AI助手软件:请谈谈神笔马良的艺术形象特点,以及它是否还适宜这个时代?

它的深刻回答把我震惊了:

马良手持神笔为渔民画船、为农人画牛,将艺术创作与民生疾苦紧密相连,完成了“艺术为谁服务”的朴素诠释。

神笔作为超自然力量的代表,在故事中始终遵循严格的道德律令:为贪婪者作画必遭反噬,为善者执笔则化虚为实。这种“科技向善”的朴素伦理观,恰与当下AI伦理讨论形成跨时空对话。

在人工智能开始替代人类创作的时代,马良形象恰恰揭示了艺术最本质的力量——不是工具的神奇,而是创作者心灵的澄明。当孩子们为马良欢呼时,他们真正认同的不是那支画虚成实的笔,而是执笔人眼中永不熄灭的赤子之光。这种对纯粹创造力的礼赞,或许正是数字原住民们最需要的“反向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