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新增49条省级古道
本报消息(记者 倪晗)日前,省林业局、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印发《关于公布浙江省一二三级古道名录的公告》,认定省第二批一级古道12条、首批二级古道128条和首批三级古道258条,其中我市49条古道上榜,入选数量居全省前列。至此,我市已拥有省级以上古道62条,串联起长达800余公里的历史脉络。
作为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我市境内现存古道遗存300余条,其中始建于唐代的占15%、宋元古道占21%、明清古道占55%。比如,此次入选的婺城区霞客古道,正是徐霞客三入金华山科学考察的必经之路,青石板上至今可见清代商帮运输火腿、药材的独轮车辙。又如,第一批入选的义乌苍王古道作为吴越文化交融的见证,沿途散落着宋代义亭、明代关隘等13处文保单位;东阳的栝苍古道更因留存元代摩崖石刻群,被专家誉为“露天书法博物馆”。
近年来,我市创新推出“古道保护三年行动”,建立“一古道一策”数字档案。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已完成62条重点古道高精度建模,精准标注286处濒危点。在永康铜山岭古道,文物保护团队采用“传统工艺+生态材料”修复技术,使用本地红砂岩,按宋代《营造法式》规制修补塌方路段,既保持历史风貌,又提升安全系数。目前全市已设立古道保护专项基金2300万元,配备专职巡查员189名,构建起GIS监测系统与无人机巡检相结合的立体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