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新”潮澎湃向未来

——2024年我市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综述

记者 张益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24年,我市“新”意迭出、精彩纷呈: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科学技术奖11项,创历史新高;义乌获“省科技创新鼎”,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科技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双双实现零的突破;入围国家创新型城市前50强,进步位次全国最大。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我市打出一套组合拳,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组组跃动的数字,折射2024年我市企业创新发展之势——

新增国家级5G工厂7家;

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2家;

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雄鹰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3家;

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20人、青年博士419人、技术技能人才17.14万人、大学生13.03万人……

政策加持

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2024年,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再添新荣誉,这是从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中根据一定条件筛选出来的佼佼者,意味着盘毂动力是行业内的排头兵企业。

当前,位于兰溪的新能源电驱动系统科创园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这是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科技创新强基项目,由盘毂动力投资建设,重点研发、生产集成式重卡电驱桥及各领域小型化、轻量化、低能耗电驱动产品。项目达产后,可年产100万台套新能源电驱动系统,将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新动能。

专精特新,指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强的发展特征,本质在于专注细分市场具备特色专业技术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其中,新指创新能力突出。如盘毂动力已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1395件,在细分领域排名全球领先。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在路径规划、激发动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印发《金华市“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隐形冠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次主体培育路径。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意见》,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支持力度。比如,首次入选(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奖励30万元、120万元,较上一轮政策奖励标准分别提高10万元和20万元。目前,我市各县(市、区)实现政策全覆盖。

金融机构也纷纷出台政策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如农业银行金华分行,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轻资产、用资灵活、产品短期回报率低的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制以“专精特新小巨人贷”为核心的专项信贷服务方案,2024年新增战略性新兴领域贷款40亿元,总量超200亿元,增速达4.38%。

2024年,由我市牵头、联合台州打造的“金台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是我市先进制造业集群首次跻身“国家队”。该集群集聚了四方集团、星莱和、三锋实业等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头部企业,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上市企业9家、省“品字标”企业32家,三锋实业2024年被认定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此外,我市积极落实“8+4”、结构性减税降费等政策,助力企业轻装上阵、高质量发展,2024年累计为市场经营主体减负215亿元。持续推进“金华政策智配”平台迭代,实现政策兑现信息全流程贯通,兑现惠企政策资金54亿元,居全省第三。

平台赋能

科技创新平台,既是创新要素的集聚高地,也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实力担当,还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

我市坚持高质量赶超发展导向,聚焦平台从“有”到“优”,在科创平台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迭代升级浙中科创走廊“十百千万”科创赋能工程,推进“科产贸”三元互促、“教科人”三位一体发展。

看浙中科创走廊建设——

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浙江光电子研究院等重大标志性科技“塔尖重器”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并有效赋能产业和企业发展。

比如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围绕“创新驱动、企业牵引、资金催化”发展理念,2024年引育科技企业26家,在院孵化企业数达64家,其中9家获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

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2024年,18家企业入选省企业技术中心,入选数量创20年历史新高,居全省第五;“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荣誉花落横店集团得邦照明有限公司。

比如东阳市,以“鼓励建、重点建、聚力建、精准建”模式,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截至目前,该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金华市企业技术中心50家,东阳市企业技术中心64家。其中,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有企业获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看全省重点实验室建设——

全省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等建设的科研实体。2024年,省科学技术厅公布2023年第二批全省重点实验室认定结果,我市4家上榜,数量居全省第四。

比如全省食药用菌生物育种与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建在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致力解决食药用菌精准育种、高效栽培和高值利用等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变革,实现食药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验室硕果累累,“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率先开发了代料香菇周年栽培技术,填补香菇夏季栽培的空白;建成首批国家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创新一区一馆五库菌物保育体系……

技术增效

培育优质中小企业主体,必须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来推动业务流程、商业模式、组织架构以及企业文化的深刻变革。

2024年,我市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紧紧围绕“港”“廊”“链”主战场,加快实数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数”说2024, 一系列荣誉见证成长——

我市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入选全国“千兆城市”、国家量子保密通信应用先导示范中心,获IPv6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优秀综合试点城市(A档)评价,五金(电动工具)行业产品主数据标准(CPMS)在全国推广等。

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财政专项激励试点,累计7个县(市、区)获省级激励,数量居全省第1;新增省级“未来工厂”3家,数量居全省第2。

新技术带来新动力,新动力助推新发展——

浙江三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永康,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智能割草机器人、链锯制造企业。作为电动(园林)工具行业的“头雁”,三锋实业牵头组建省级智能园林工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协同上下游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解决行业“卡脖子”难题,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带动一批国内自主品牌电机、控制器、齿轮、轴承等供应商,特别是永康当地100多家配套供应商共同发展。

位于金义新区的浙江普莱得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电动工具细分行业的领导者,在热风枪、喷枪等领域列全球第1。普莱得锂电工具头雁型未来工厂借力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关联上下游企业1000余家,赋能产业链共同发展。数据显示,模块化设计、柔性化生产解决了电动工具小批量、多批次的行业共性难题,交付周期缩短20%;立体仓库、AGV小车等现代物流元素的导入,实现库存精细管理和物流配送智慧化,仓储配送效率提升2倍,运营成本降低15%。

走进位于浦江县的浙江聚衣堂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40多条立体流水式生产线井然有序,裁剪、缝制、后整、包装等生产流程全部串联在一起,实现衣服全程不落地。得益于数字化改造,聚衣堂人均效率提升约30%,产能提升15%以上,订单增幅20%左右,现已拥有日产12万至15万件的超强生产力。

协同发力

就像一粒小小的种子,从发芽到生长,离不开阳光、土壤和水。同样,企业创新发展,既离不开自身追求卓越的韧劲,也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协同发力、全心服务的干劲和巧劲。

活动创新。举办2024“廊链汇”·浙中科技市集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与本地重点企业代表共话院企合作,以创新链赋能重点产业链发展,组建院企联合研发中心25家,推动院企横向经费达1.2亿元,同比增长63%。强化惠企政策宣贯,开展政企恳谈和“婺商会客厅”等企业对话活动14场、“处长讲政策”直播等政策条例宣贯活动150余场,企业受众1.5万家次。持续推进产业链对接,开展“十链百场万企”活动84场,参加对接企业11000余家次,对接订单66.54亿元,对接融资额度266亿元,对接工业项目442个。

制度焕新。我市围绕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源头创新—概念验证—早期孵化—产业落地—发展加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全面发力供给端、需求端、人才端、资金端、服务端,打造成果转化最优地。比如,在供给端深化“揭榜挂帅全球引才”创新机制,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上“经济场”;在人才端积极探索“百博入企”柔性引才模式,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理念更新。大力开展创新工程师培训,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应用创新方法,提升创新效能,2024年培育一级创新工程师331名,二级创新工程师40名,帮助企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健全立体式培训体系,搭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之间资源互通、成果共享的交流平台,分梯度、分层级组织企业家前往北京、深圳、合肥等地学习,共同探索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赋能企业发展之路,着力打造创新型开放型“金字号”企业家队伍。

服务走新。深化外引内聚做强产业集群,壮大链主企业放大引领效应。如我市大力支持零跑汽车发展,为企业提供市场推广、法律咨询等全方位服务,协调推进零跑三厂落地金义新区,全力支持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发挥链主企业“虹吸作用”,吸纳今飞、浩翔、巨江等本土企业进入零跑供应链,招引常熟汽饰、安徽胜德、江苏佳通等供应商在金华建厂。截至目前,我市共有零跑配套企业38家,零部件采购金额比例占采购总额的40%以上。2024年,零跑汽车销量达29.4万辆,同比增长103.76%,在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新势力品牌销量中排名第3。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站在新时代潮头,我市将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科技创新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向更高处攀登、向更新处开拓。

八婺大地,“新”潮澎湃——这样的新图景正在全力勾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