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仙:历朝诗歌中的不朽仙迹
记者 金璐
在中国丰富的神话传说与民间信仰中,黄大仙以其独特的形象和深远的影响,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不朽的主题。历朝历代,以黄大仙为题材的诗歌层出不穷,或赞颂其功德,或描绘其仙境,或借其形象抒发个人情怀,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有趣的是,在古代诗歌中,人们通常不直接称呼“黄大仙”,而是称他“黄(皇)初平”,或者“赤松子”(往往简称为“赤松”或“松子”),也有人根据他叱石成羊的事迹称之为“牧羊儿”。
游仙诗开启黄大仙诗滥觞
在古代,有一种诗歌题材叫“游仙诗”,以仙境、仙人或与仙人同游为写作内容,通过对仙境的细致描绘和对仙人的赞美,追求一种超然物外、超凡入圣的境界,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超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比如东晋郭璞就写过《游仙诗十九首》,其中第三首是讲赤松子的,全诗内容为:
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
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
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
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
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
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
晋代的游仙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人纷纷在题材、典故、意象等方面进行模仿,以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这使黄大仙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诗歌主题。
后世的诗人同样会写游仙诗,比如唐代诗人曹唐在他的《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其四十》中写道:
共爱初平住九霞,焚香不出闭金华。
白羊成队难收拾,吃尽溪头巨胜花。
在明代,朝鲜诗人许筠的《列仙赞三十首(并引)其十九》也是写黄初平,全诗内容为:
尔牧我羊,金华之巅。
不见汝伯,于今十年。
骈然白石,其角戢戢。
尘梦一醒,寥天便入。
李白等唐朝诗人欲与之同游
到了唐朝,很多诗人都承继游仙诗的传统,写了大量与黄大仙有关的诗。
爱好寻仙访道的大诗人李白写过好几首。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古风 其十七》,全诗内容为:
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
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
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
昆山采琼蕊,可以炼精魄。
诗中,李白羡慕黄初平在金华山修炼成仙的机缘,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求仙问道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李白的另一首有关黄大仙的诗是《相和歌辞 其一)》(又名《对酒行》),全诗内容为: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这首诗里,李白以“松子”称呼黄大仙,借他和另一位仙人安期生的事迹,表达了自己对逍遥长生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短暂、容颜易老的感慨。
此外,李白还在其他诗里多次提到黄大仙,比如在《寄弄月溪吴山人》结尾处说“待我辞人间,携手访松子”。在《题雍丘崔明府丹灶》中说“瀛洲当伴赤松归”,在《古风 其二十》中说“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唐代其他诗人也纷纷追慕赤松子。比如杜甫写过“似闻昨夜赤松子”,白居易写过“御寇驭泠风,赤松游紫烟”,孟浩然写过“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倘因松子去,长与世人辞”“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张九龄写过“长怀赤松意,复忆紫芝歌”,岑参写过“请君为苍生,未可追赤松”,陈子昂写过“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还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卢照邻写过“多谢青溪客,去去赤松游”,诗僧皎然写过“天与松子寿,独饮日月精”“常见仙翁变姓名,岂知松子号初平。逢人不道往来处,卖药还将鸡犬行”。
诗词曲喜用黄大仙典故
唐代之后,诗人们同样爱用黄大仙典故写诗,体裁包括诗、词、曲等。连儿童读物中也出现了黄大仙,五代李瀚编写的识字书《蒙求》中有“初平起石,左慈掷杯。武陵桃源,刘阮天台”之句,讲古代神仙传说的四个典故,其中之一就是黄大仙叱石成羊。
诗方面,北宋范仲淹写了“谈道须期会赤松”,王安石写了“身退超然慕赤松”“君看赤松子,犹自不长年”“闻昔有幽人,扪萝追赤松”,岳飞写了“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
北宋诗人中最爱黄大仙的应该是苏轼。在《和潞公超然台次韵》中写“我公厌富贵,常苦勋业寻。相期赤松子,永望白云岑”,在《金山妙高台》中写“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在《次韵程正辅游碧落洞》中写“黄公献紫芝,赤松馈青精”,在《次秦少游韵赠姚安世》中写“问羊独怪初平在,牧豕应同德曜看”,在《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中写“还须略报老同叔,赢粮万里寻初平”。
受苏轼影响的诗人们也都很喜欢写黄大仙。比如他弟弟苏辙写“旧逢黄石老,阴许赤松期”“赤松作伴谁当见,黄鹄高飞未易招”“还寻赤松子,独就丹砂术”“将追赤松游,自置青云外”“梦追赤松游,食我青精饭”。而“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写了“金华牧羊儿,一粒粟中藏世界”“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故人若问黄初平,将作金华牧羊客”“调笑赤松子,汗漫游八极”,秦观写了“金华紫烟客,来作牧羊儿”。
多次来金华的南宋诗人陆游也有多首诗写到黄大仙。他在《养气》一诗中写“饱知句曲罗浮路,不访初平即稚川”。在《枕上作》中写“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在《月夕》中写“更欲小徙倚,恐失初平期”。
词方面,写过“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张先在他的《沁园春 寄都城赵阅道》中写道:“素卷书名,赤松游近,飙驭云軿仙可期。湖山美,有啼猿唳鹤,相望东归。”辛弃疾有词云:“他日赤松游,依然万户侯。”“一杯千岁,问公何事,早伴赤松闲。”“相公倦台鼎,要伴赤松游。”
元代的诗人们也很爱黄大仙。比如写过“问世间情为何物”的元好问写过“古来帝王师,或从赤松游”。耶律楚材写过“愿学留侯引年去,不与赤松游蓬莱”。在元曲中,同样有不少提到赤松子典故,比如范子安的《哪吒令》和宫大用的《牧羊关》中都有相关内容。
明清帝王诗作写黄大仙
明清时期,诗人写黄大仙题材的诗多得可车载斗量。其中,甚至有几位明清帝王的作品。
文渊阁四库全书的《明太祖文集》中可以看到明太祖朱元璋写的《牧羊儿土鼓》。传说他行军到金华时,在金华山赤松宫题留此诗,内容如下:
群羊朝牧遍山坡,松下常吟乐道歌。
土鼓抱时山鬼听,石泉濯处涧鸥和。
金华谁识仙机密,兰渚何知道术多。
岁久市中终得信,叱羊洞口白云过。
诗中,朱元璋表达了对黄大仙的敬仰和向往之情,以及自己对于人生、道教以及自然的感悟。
而朱元璋的大臣吴伯宗有一首《牧羊儿土鼓应制》,收录在他的个人文集中。从诗的标题看,应该是与朱元璋一起写的。诗的内容为:“维群三百饱青刍,土鼓消闲化日舒。笋箨绿垂风暖后,豆花红绽雨晴初。山中草长云生石,野外风柔块作桴。万物欣欣皆自得,吾皇端拱绍唐虞。”
朱元璋的曾孙、明宣宗朱瞻基也写过黄大仙题材的诗。他在《御制山水图歌赐长春真人刘渊然归南京》中写“还来赤松子,亦有安期生。上朝南极寿昌星,好山好水清且明”。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多次在诗中提到黄大仙,留下了“功成寻赤松”“又如瑶池会王母,赤松子应领群仙”“飘乎仙风吹袂起,左招浮邱右赤松子”“云昔赤松餐石脂,绝粒升仙侍香案”等诗句。
清代之后,诗人们继续以黄大仙典故入诗。连不久前去世的现代诗人叶嘉莹都曾在她写的古体诗《昨夜东风来》中感叹:“不逢赤松子,我已缁尘老。”
黄大仙传说的几个意象
诗人们提到黄大仙,大部分表达对仙家逍遥的向往,但也有将与黄大仙相关的传说提取其他意象使用。
黄大仙曾经叱石成羊,所以许多诗里写白石都会提到这个典故。比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就曾经写过一首《鹅羊山》,其中两句“羊亡但有初平石,书罢惟笼道士鹅”;明代诗人何乔新写“白石离离似白羊,崭然头角遍沙场。独惭未学初平术,一任闲眠对夕阳”。另一位明代诗人权近写“岸头众石似群羊,疑是初平旧牧场”。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写《怪石歌》提到“精卫遇之翼为覆,初平遇之叱以咒”,还有人写羊会用这个典故,比如宋代文天祥写《咏羊》中有两句“牵引驾车如卫玠,叱教起石羡初平”,元代诗人李承休写“又闻黄初平,逸气排世杻。游于金华山,叱起乱石走”。清朝诗人蒋士铨在《吉羊洗》一诗中写道:“倘识初平儿,疑即修羊叟。”
而黄大仙传说里说的他离家多年这一点,也被诗人们用于指代离家之人。比如明代著名才子解缙《寄何岳》中写道:“君家伯仲情如海,一望南云思一回。好护庭前双桂子,初平去后几花开。”而明代诗人谢榛则在《吴子乔有弟从方士数年不归因访于梁宋间赋此以赠》中写“独吟灵运三春草,谁见初平万石羊。早晚相逢话丹诀,洞庭回首树苍苍”。
题画诗记叙黄大仙
在写黄大仙的诗词中,有一类特殊的诗叫题画诗,写的是与黄大仙有关的画作。
比如北宋苏轼就曾写过一首《顾恺之画黄初平牧羊图赞》,全诗如下:
先生养生如牧羊,放之无何有之乡。
止者自止行者行,先生超然坐其旁。
挟策读书羊不亡,化而为石起复僵。
流涎磨牙笑虎狼,先生指呼羊服箱。
号称雨工行四方,莫随上林芒屩郎,
嗅门舐地寻盐汤。
这一类作品数量不少,可以看出古代以黄大仙为题材的画作流传之广。
比如宋末元初诗人郑思肖写过《皇初平牧羊图》:“兄弟参商四十春,金华山里问斜曛。相逢不是牧羊客,白石颟顸冷笑君。”
元代诗人王恽则写过《黄初平牧羊图》:“金华春草碧凄迷,牧到亡羊事可疑。风袖一挥岩石起,道人还有此神奇。”
明代诗人曹义的《初平牧羊图为王淂斋作》是一首长诗:
初平公,年少时,嬉戏不殊同队儿。
眉清目秀神仙姿,凡夫肉眼那相知。
牧羊适遇仙者俦,因缘夙契情相投。
金华山中共笑傲,蓬莱顶上同遨游。
蓬莱山,渺何处,东望沧溟蔼云树。
苍松翠竹落晴阴,碧洞丹崖锁寒雾。
朅来山中四十年,人间尘迹俱茫然。
难兄寻觅叹无缘,黄冠引上蓬莱巅。
蓬莱之山何所适,吸景餐霞自朝夕。
石鼎胡麻带露香,蓝田碧玉和烟湿。
问渠所牧者,笑指东山侧。
阿兄试看之,累累总顽石。
谁知仙家术妙非寻常,
呼嘘造化日月壶中长。
等闲指挥一叱咤,乱山白石皆成羊。
安期生,魏伯阳,平生与之相颉颃。
神仙之说称荒唐,我亦叩之心茫茫。
蓬莱三岛足迹邈难到,
对此画图题诗增慨慷。
而明代诗人徐庸的《题黄初起寻初平便面》,从题目可以看出是题在一把扇子上的诗。想着那个年代的人手把扇子,吟诵上面的诗句:“自入金华岁月长,学仙能使石成羊。如何独有惊人得,不与难兄一较量。”何等风雅!
我们漫步于历史的长廊,细细品味了关于黄大仙的古诗风华。每一首诗,都是古人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它们或描绘仙迹之奇妙,或抒发向道之热忱,更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黄大仙题材的古诗,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仍能寻得一份心灵的宁静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