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开学综合征”?
DeepSeek和心理专家这样说
记者 徐健勇
“我再睡会”“作业可不可以晚点做”“文具忘记带了”……这两天,我市中小学迎来春季学期,“开学综合征”这个一年两度的固定节目也如期上演。
“寒假过后师生陆续返校,学习生活节奏明显加快,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督导、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实践指导老师吴玉花说,过去,有些孩子心态没调整好,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孩子甚至会出现头疼、肚子疼等身体反应。
“开学综合征”是网上的调侃叫法,指因开学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不适。面对这一话题,连日来,各类“开学调试指南”“收心指南”等持续占领老师家长们的朋友圈。记者就此请教网红AI助手DeepSeek和资深心理专家,来看看他们有什么“独家”锦囊妙计。
“开学综合征”不可小觑
记者了解到,“开学综合征”有多种表现:行为上表现为不愿上学、写作业拖延、不听指令甚至逃学等;心理上表现为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厌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生理上表现为出现非器质性原因的食欲不振、入睡困难、嗜睡疲倦、头晕头痛、腹痛等。
如何克服“开学综合征”?记者输入关键词后,DeepSeek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提出具体建议。
学生方面有3个要点:一是重置生理节律,每天提前15分钟起床,渐进式早起,避免“报复性熬夜”,并做好饮食调节,多做运动,晨起可做5分钟开合跳,课间可做一些拉伸动作。二是培养提升认知,制作“学期愿景板”,将目标拆解为周任务,用“费曼学习法”复述上学期重点知识,建立新旧知识链接,采用“25+5”分段学习法重建专注力。三是强化社交,与好友组建3人学习小组,每日互相抽查知识点,设置趣味奖惩机制,准备“开学焦虑急救包”,内含励志便签、减压玩具、情绪日记本。
DeepSeek为老师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调控好教学节奏,设计渐进课程,如首周安排“知识唤醒周”,用思维导图串联旧知识,穿插跨学科趣味案例,同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设置分层弹性作业,前两周设置“错题赦免日”,减轻心理压力。二是重建班级生态,更换教室板报为“新学期能量站”,设置目标许愿墙和进步阶梯榜,开展“时间胶囊”活动,塑造仪式感,让学生书写学期承诺,期末启封对照,对于个别学生进行个性化关怀。
“AI的回答比较理性系统,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吴玉花提醒,如果孩子的表现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且持续超过两周,可能逐渐发展成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心理疾病,出现此类特别情况要及时求助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必要时可以求助心理医生。
家校协同更有效
“新学期新气象,孩子们要试着给自己加油打气,早睡早起,运动起来,走出网络,丰富生活,给这个学期设定一个小目标。”吴玉花补充道,在克服“开学综合征”的过程中,要特别发挥家长的作用,做好家校协同。
比如,回顾假期生活,通过自我反思和元认知训练,帮助孩子学会总结与规划。“用‘你假期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这类开放式提问引导孩子主动思考;用成长型视角讨论‘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更好’;通过分享‘妈妈也没读完计划中的书,但每天陪你运动很开心’此类家长的假期反思,传递‘不完美但可改进’的态度,增强情感联结。”吴玉花说。
其实,家长能做的还有很多。比如进行环境暗示,逐渐减少娱乐设备使用时间,增加书桌整理、学习用品准备等“开学仪式感”行为;允许孩子表达“不想开学”的情绪,但温和强调责任,“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开学变得有趣些”;针对新教材提问,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作悬念式预习;引导孩子把焦虑想象成“小怪兽”,讨论“如何与它和平共处”;向老师反馈孩子假期亮点,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学生;不只关注成绩,多问孩子“如何为班级做贡献”,激发责任感;定期与孩子讨论学校反馈,强调“我们和你一起解决问题”。
警惕收心误区
为了让孩子尽快进入良好和规律的学习生活状态,也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采取“紧箍咒式收心”“断崖式收心”等错误做法。
其中,“紧箍咒式收心”是指家长从早到晚一直反复说“小心一开学就落后”“该收心了”这些话,往往缺乏效果,还可能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断崖式收心”是指一刀切式把孩子喜欢的东西都收起来,甚至将其作为学习的障碍都扔掉,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孩子收心,反而容易激化亲子矛盾。
长假过后,心理反差不只孩子有,大人也在所难免。家长要理性对待孩子的“开学综合征”,循序渐进,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