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6版:今日开发区·新闻

汤溪古镇上演民俗文化盛宴

记者 胡雅心

九峰山下春意浓,城隍巡游闹元宵。2月12日正值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春节庆典后的首个重要传统节日,一场以“九峰纳福”为主题的汤溪城隍民俗文化巡游活动在金华开发区汤溪镇盛大启幕。

早上8时,汤溪城隍庙大门开启,开市执行官宣读开市祭文,巡游活动正式开始。长号吹响,鸣锣喧天,鼓乐齐鸣,一黄一红两条布龙在前面开道,城隍花车载着城隍、城隍夫人和财神的尊像缓缓驶出,还有一支四五十人的巡安队作为城隍护卫鸣锣喝道,重现乾隆版《汤溪县志》中“箫鼓之声腾于郊,逾旬不绝”的盛景。

除重头戏城隍出巡,活动还集结了多支非遗民俗文化队伍,再现汤溪多元的非遗民俗文化。市级非遗下伊保稻节体现了对农耕文化根脉的延续和传承,省级非遗厚大抢头杵再现了范氏族人古时相亲选美的场景;寺平古村“银娘”的雍容华贵,鸽坞塔村的畲族姑娘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精彩亮相,还有上徐小龙灯、上堰头硬头狮子以及宋约、葛洪、黄公望等汤溪本土历史人物角色扮演的队伍。整个队伍浩浩荡荡,绵延不绝,吸引数千名群众围观。

队伍巡游至仙舟大街、汤溪庙街等点位,舞龙舞狮等民俗节目表演精彩呈现。伴随着阵阵激昂的锣鼓声,一条灵动的“板凳龙”缓缓游出。相比于动辄数百米的巨龙,这条“童子龙”仅有20多米长,由13条板凳连接,每一条板凳上都装饰着红艳艳的小龙灯、花束和龙旗,龙灯上“风调雨顺”等祝福语还墨迹犹新。队员们齐心协力,步伐整齐,配合默契,将“板凳龙”舞得栩栩如生。随后登场的上堰头硬头狮子,狮子嘴由上好的硬质木材制作,大张大合会发出“铿铿”的声响,颇有特点。两只狮子时而相互交流,时而打滚嬉戏,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狮子也加入其中,三狮舞动,同送祝福。

“太隆重了,好久没看到这么热闹的元宵节,里面很多都是我们本地人耳熟能详的非遗民俗文化活动。”新丰村村民祝丽芳高兴地说。精彩的民俗表演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将现场气氛烘托得格外热烈,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难忘的瞬间,还有人做起现场直播,助推这场盛大的非遗民俗节庆活动“火”上网。

非遗民俗文化关键在于传承。此次活动中,不乏青少年身影。上徐小龙灯的舞龙队员们平均年龄16岁,最小的13岁,年长的举着龙头、龙尾,年纪小些的安排在中间,许多孩子还参与了前期的小龙灯制作。“虽然很累,但是很有意义。”来自金华十五中的初二学生程嘉奕利用开学前的时间和妈妈特地从市区赶回老家参与迎龙灯。上堰头村的硬头小狮子则由当地两名8岁的孩子扮演。“孩子们很认真,春节期间都跟着大人一起排练,希望将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家长吴天顺说。

巡游队伍中,身着传统服饰的历史人物扮演者沿途向市民游客分送祈福带、红包等吉祥物品。汤溪镇还在庙街、集镇各个角落及店铺内准备了9个“福”字造型打卡点,居民游客不仅可以接福,还可以集福打卡拍照发朋友圈,到城隍庙门口兑换“城隍送福”福气馒头,活动准备的100多份馒头很快分发一空,还为活动参与者们送出1000余份福气馒头。

“我们积极挖掘汤溪当地的各种非遗民俗文化活动,努力为广大群众集中呈现一场精彩的非遗民俗文化盛宴。”该镇党委委员赵松鹤说,汤溪人文底蕴深厚,拥有众多宝贵的非遗民俗文化,今年该镇将继续围绕名小吃、手工技艺、民俗文化等三类非遗做文章,充分融合当地人文、历史、风景、美食,进一步擦亮汤溪文旅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