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6版:今日开发区·新闻

巧手制龙灯 年俗共传承

本报消息(记者 胡雅心 文/摄)“贴灯笼纸的时候糨糊要涂均匀一点。”“把纸的边角再刷上一点糨糊,再加固一下”……前两天,在金华开发区汤溪镇上徐村,手艺人徐秉发正带领上徐本地以及周边乡村的孩子们一起制作板凳龙,为元宵佳节献上传统文化大餐。

一条板凳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身上还要安装小龙灯、装饰品等,制作工序较多。徐秉发和家人们从年前就开始制作小龙灯、订购灯笼纸、制作板凳龙龙身、安装花束和彩旗。在制作区域,龙身已大致完成装饰工作,初具雏形,龙头和龙尾也被精心刷上了一层红漆,重新焕发光彩。

“龙头是我父亲留下来的,规模比较小,整条龙长度不过20米,很适合小孩子迎龙灯,这是我们的特色。”弟弟徐秉荣告诉记者。迎龙灯是汤溪的传统民俗,父亲徐顺银是村里的老手艺人,以制作板凳龙为生,后来他又制作了规模较小、适合小孩子的小龙灯。父亲去世后,兄弟俩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一做就是40多年。

“这种用来装饰的小龙灯也叫坛子灯,以毛竹为原材料,由四个坛子箍和一个八角箍搭成龙灯骨架,外形如同坛子。”徐秉发的妻子丰旭红手法娴熟,她以粗细均匀的毛竹搭建小龙灯骨架,每盏平均耗时半小时。

孩子们则在徐秉发的悉心指导下,参与小龙灯制作的最后环节。孩子们手持毛刷,蘸取糨糊,均匀涂抹在龙灯的骨架上,并细致地将一张张红艳艳的灯笼纸贴上去。孩子们全神贯注,一盏盏充满浓浓年味的红灯笼就制作完成,放在一旁静待晾干,只等安装上龙身即可。

“我们特地带孩子参加,希望让孩子从小参与这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既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体验。”来自汤溪下伊村的吴艳丽说道。

在娱乐形式较为匮乏的年代,迎小龙灯成了孩子们正月里最为印象深刻的娱乐活动。不仅上徐当地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亲身参与过制作小龙灯、迎龙灯的过程,还吸引了不少外村的孩子参加。借助汤溪镇举办元宵节活动的契机,上徐板凳龙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去年以来,随着汤溪十景的发布,汤溪的人文、历史、景色、食物都有鲜明的呈现,文旅的实体基础已逐渐形成。九峰九福·汤溪城隍文化民俗巡游大会将作为汤溪十景呈现的开年重头戏,是2025年汤溪打出民俗文旅的第一枪。

“元宵节当天,我们汤溪的诸多民俗文化队伍一齐亮相,通过此次活动,为广大居民和游客奉上一场民俗文化盛宴。”汤溪镇党委委员赵松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