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向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效益

武义加快构建现代种业综合服务体系

本报消息(记者 巩长青)“长棒黑木耳使用液体菌种栽培的技术难题已被攻破,武义黑木耳从固体菌种转变为液体菌种接种,填补了我省长棒黑木耳使用液体菌种生产的技术空白。”日前,在武义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食用菌三新研发实验室里,正高级农艺师施礼指着一瓶瓶液体培养基说,这些都是正在培养的黑木耳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相比,液体菌种接种功效高、生长周期短、成本低,且具有纯度高、活力强、接种成活率高等优点。

种业综合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并未停留在实验室,更与武义产业基地紧密衔接,如今利用该菌种的大溪口乡黑木耳设施生产基地,首批黑木耳已完成采摘,产量和效益都实现质的飞跃。

施礼告诉记者,能在短时间攻克相应的技术难题,得益于院县合作创新服务平台,依托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撑,武义县创建“科研院所+平台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种业综合服务体系,体系内汇聚省、市、县食用菌首席专家,把前沿技术与生产一线实践经验充分融合,从而加快技术创新进程。

“目前,食用菌和特色农作物种苗实验室已投入使用,并取得一定成效。”武义县科技局副局长王武平介绍。食用菌是武义县三大特色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培育,年栽培规模已达4000万棒左右,全产业链年产值超过5亿元。但依然存在粗放式管理、栽培模式传统、生产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为从源头上破解难题,向新质生产力要效益,武义县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现实生产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着力打造高能级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去年,武义县科技局申报实施省级科技园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在武义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中租用标准厂房约4000平方米,建设食用菌三新研发实验室和脱毒种苗繁育实验室。

食用菌三新研发实验室通过食用菌的品种选育、液体菌种生产技术的推广使用,已在省内率先开展香菇液体菌种研发推广示范,并创新研发了羊肚菌工厂化栽培技术。

“我们的目标是大力提升武义特色优势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做精地方‘土特产’。”脱毒种苗繁育实验室负责人王龙甫表示,目前,该实验室正开展生姜、芋艿、甘蔗、百合等武义特色农产品的脱毒种苗繁育工作,并致力于建成浙中种苗繁育中心,以此辐射该地区农业特色产业。

经过一年多运作,武义探索的现代种业综合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并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利、新型集体经济壮大、服务企业受益、平台可持续发展、科研院所优新成果快速转化应用的多方共赢现代农业综合服务机制。武义县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把两个实验室打造成集人才引育、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创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