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决定
深化重点产业链培育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本报消息(记者 杜晓萍)2月12日,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深化重点产业链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助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奋力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提能级开新局。
重点产业链是我市经济工作三大主战场之一,也是我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去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通过专题调研、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牵头部门、各县(市、区)及相关重点企业,全面了解我市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推进情况。据悉,2024年,十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155.6亿元,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纺织服装两条产业链规上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调研中发现,我市重点产业链呈现出增长向好、链群加固的积极态势,但工作体系亟待完善,产业质态亟待优化,产业创新亟待强化,产业链招商亟待迭代,要素保障亟待优化。”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严国鑫说。结合专项监督发现的问题,经多轮次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决定》提出了4方面18项具体措施,每项措施都明确了牵头部门单位。
聚焦强化创新驱动,《决定》提出,深化“以科创走廊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承载区”省级试点,建立科技、产业发展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技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深入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研发投入“双提升”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等,推动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
聚焦强化筑基赋能,《决定》提出,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链积极培育临港制造业,紧扣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扩容调整全市先进制造业平台,高标准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加快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提升重点产业链发展质效。
聚焦强化开放合作,《决定》重点从产业链招商、产业生态构建、产供销一体融合、对外经贸等方面提出要求。例如,深化“机构+基金+平台+产业链”四位一体招商模式,精准招引强链补链延链项目,集中资源要素培育链主企业,深入开展“十链百场万企”产业链对接活动,推进重点产业链企业“品牌出海”,巩固重点产业链发展优势。
聚焦强化改革保障,《决定》重点从政务服务和资金、人才、用地保障等方面提出要求。例如,完善“企呼我为”闭环解决等机制,探索产业链全要素、企业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扩大无还本续贷政策的受益面,围绕重点产业链所需开展招才引智,优化重点产业链发展环境。
根据《决定》提出的目标任务,市政府及经信、科技等相关部门将加快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市人大常委会将跟踪问效,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奋力挺起高质量赶超发展的“硬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