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重登场 舞动国潮
这个春节浦江板凳龙掀起民俗热潮
记者 叶赛丽 朱喆昕 浦江县融媒体中心 严顺华 钱聪彪
今年是“龙舞”(浦江板凳龙)作为“春节”组成部分入选人类非遗后的第一个春节,为更好传承和弘扬浦江舞龙文化,丰富群众节日生活,春节期间浦江开展了一系列板凳龙表演,不仅在金华人的朋友圈刷屏,更是一路“舞”出家门,登上北京舞台,以独特民俗魅力惊艳四方,让更多人领略到这一传统艺术的风采。
元宵佳节 120米“巨龙”舞动京城
2月11至12日,拥有千年历史的浦江板凳龙首次在北京展演。作为全国10个受邀参加现场展演和巡游的非遗项目之一,浦江板凳龙惊艳亮相,吸引众多北京市民和游客观看。
2月11日,在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浦江板凳龙压轴登场,现场的北京市民和游客纷纷拿出手机、相机记录精彩瞬间。两面威风凛凛的龙虎大旗率先开道,什锦班的激昂鼓点紧随其后,为这场盛宴奏响前奏。舞龙者身着统一鲜明的红黄渐变色服装,手持子灯板凳,灵活舞动龙身,以“大团圆”阵式浩浩荡荡进场,紧接着他们又熟练变换“一字长龙”“元宝圈”“大地回春”等阵式。龙头含笑俯首,长龙蜿蜓腾飞,庄严威武中透着朝气蓬勃,粗犷中有细腻,奔放中见严整,巨龙神韵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场观众直呼大饱眼福。
“我觉得浦江板凳龙特别大、特别震撼,龙头在今天表演的所有龙里做得最精美。”北京市民邱女士说,“我注意到每条板凳上都有彩绘,感觉每个彩绘都可能有故事,挺好看。”“非常震撼,龙特别长,那么多人一起舞,表演特别热情、活力满满。”北京市民姜师傅说。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北京市民,他们祖籍浦江,听说浦江板凳龙在京展演,特意赶了过来,望着翻腾跃动的板凳龙,心中涌起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我已经20多年没有回过浦江,今天在北京看到板凳龙就像回到家乡一样,非常高兴。”浦江游子陈啟林说,“非常漂亮,每一节龙都画得很好,体现出书画之乡的特色。”“我觉得浦江板凳龙最精彩热闹。”浦江游子芮大爷看完表演十分振奋,“充满积极向上的劲头”。
2月12日,正月十五,浦江板凳龙从北顶娘娘庙出发,经中轴线广场一路展演,变换各种方阵。在北京鸟巢广场,浦江板凳龙一亮相,就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北京市民和游客,传统非遗技艺与鸟巢等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增添别样节日氛围。
“我已经26年没有看过家乡的板凳龙,听说板凳龙来京展演,特意带孩子来看,特别亲切。”在北京工作的浦江籍市民张女士说。一群来自俄罗斯、法国、尼日利亚等国的国际友人也被浦江板凳龙的表演震撼,大家纷纷上阵,过了一把舞龙瘾。
“浦江板凳龙加头尾共68桥,前面有旗队、锣队、执事、行灯等仪仗队,龙头运用剪纸、扎花技艺,龙身花样专门设计过,边框是祥云,里面一边是寿桃,一边是纸扇,上面的字画均由浦江籍国家级书画家绘制。”板凳龙灯头手张贤介绍,整条龙以红色为主、绿色为辅,寓意生机盎然,也是中国祥瑞之色,寄托着美好祝福。此次浦江板凳龙进京,不仅仅是民俗展演,更是文化交流与传播。
浦江县文旅局局长张旭刚说:“我们要以板凳龙进京展演为契机,常态化进行板凳龙展演,浦江文旅也要打造出一些新亮点新特色,吸引更多游客来浦江观光旅游,做大做强文旅经济。”
千姿百态 花样板凳龙大赏
进京前,板凳龙在2月8日的踩街活动中曾亮相浦江,6条板凳龙的巡游场面精彩壮观,引起全城沸腾。
在踩街现场,进京展演的板凳龙和人物灯、字灯、酒坛灯、花灯、少儿板凳龙6支风格迥异的舞龙队,从浦江县东山公园出发,沿城区主要道路巡游。“过年舞龙灯对我们来说是风俗习惯,我们每个村、每个人基本上都会这一手,但这么集中的展示感觉非常不一样,很精彩。”市民方先生说。
浦江板凳龙虽然一律以板凳串联而成,但因龙头及板凳上的灯彩造型不同,其叫法也不尽相同。根据龙头造型,有仰天龙、俯地龙、大虾龙、开口龙、闭口龙等;根据板凳上的灯彩造型,有方灯、酒坛灯、龙殿灯、托盘灯、字灯、花灯、人物灯等。
每一个板凳龙灯种背后都有一段精彩故事。据传,魏村花灯起源于《西游记》中的故事“魏征斩泾河龙王”,因为魏征梦斩龙头,浦江魏氏从来不迎龙灯,其他姓氏的龙灯队也从来不进魏家厅堂。但魏村花灯另辟蹊径,灯头采用鳌的造型,尾巴是一条鲤鱼,中间子灯由插在“花瓶”中的各种花卉组成,配以各种虫、鱼、鸟、兽,成为一个新板凳龙品种。
夏张字灯的诞生源自唐代被封为“百事忍为首”的张氏先贤,张氏为报恩,用数十字连成一句颂歌,扎成字灯,后又逐年编撰成125字的诗。在这125字的字灯中,“国”字居中,反映张氏以“国”为重的爱国精神。
同乐村水浒人物板凳龙2009年制作完成,整支队伍以《水浒传》中的梁山108位好汉为主,共120桥灯节,子灯用木头雕刻成75厘米高的人偶,神情逼真生动,生动展现《水浒传》人物形象,让经典文学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浦江板凳龙有很多惊险生动、震撼人心的固定表演阵式,主要为一字长龙阵、大团圆(麦饼团)、大地回春(反转麦饼团)、元宝圈、剪刀箍、青蛇溜(快速前进)、抽台门、风炉栅、绷直街、青龙脱衣(倒退速行)等,其中以迎灯尾——俗称“摔尾巴”表演最为精彩。舞龙爱好者洪灵春10年前开始舞龙灯,只要有舞龙灯活动,她都会参加,“我们村的龙灯不是每年都舞,有人把龙头请下来才舞,请一次要连续舞3年,我每年都参加”。
传承非遗 文化的守护与延续
破竹挂篾、弯折固定、卷纸压皱……浦江县郑家坞镇溪东村的托盘灯造型精美,制作工艺复杂,一条栩栩如生的龙灯耗时数月才能扎制完成。
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江板凳龙代表性传承人洪淮雨家中,摆放着几节尚未完工的板凳龙。虽然现阶段只是竹篾骨架,但龙头双目炯炯有神,子灯麒麟身姿灵动,已然神韵初显。
洪淮雨今年80岁,是该县唯一浦江板凳龙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谈及走上扎制龙灯道路的原因,他提到最多的两字是“喜欢”。
“我从小喜欢扎灯,六七岁时就跟着爷爷扎兔子灯。”洪淮雨说,以前村里的龙头摆放在他家附近,每天经过时他都能看到,加上爷爷会扎龙灯,耳濡目染之下,他也对此产生极大兴趣,“8岁时诸暨同族来浦江舞龙灯,我看到很喜欢,就跑到山上去用竹编、剪纸扎了一个龙头,和小伙伴一起舞龙灯”。
浦江板凳龙种类丰富。郑家坞镇溪东村托盘灯因每节子灯形似托盘得名,除子灯的差异,龙头也与其他板凳龙不同。“面部用皱纹纸做成蚕宝宝贴上去,龙鳞用金纸手工压皱,剪成鳞片形状贴上去,这样做花费时间更多,但效果更立体。如果两个人一起做,光装饰外表起码要一个月。”
溪东村现存龙头1984年扎制,由洪淮雨与另外3名师傅共同完成。2021年,洪淮雨等8人耗时80多天对龙头外观重新装饰,其中一个龙头面部装饰基本为白色,另一个面部装饰颜色鲜艳,两者为“父子龙”。舞龙时,大龙在前,小龙在18节子灯后,大龙、小龙将龙身连接在一起,合成一条完整的龙。到了盘龙祭拜环节,慕名而来的人举着托盘前来请龙头上的球,以此祈福。
“龙灯制作工艺讲究,工序繁琐,但我们都很高兴。这节子灯我写上了‘传承非遗’四个字,弘扬传统文化是我的心愿。”洪淮雨指着他家客厅里摆放的“双龙戏珠”子灯说。
近年来,洪淮雨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制作龙灯上,先后为溪东村、浦江县非遗馆及上海客户定制了一批尺寸各异的龙头。在他看来,传承推广浦江板凳龙是自己的责任。他收了五六名徒弟,悉心传授龙灯制作技巧。家中的儿女、孙辈在他的熏陶下也都掌握了龙灯制作技术。此外,他还受邀为各地高校学生授课,让浦江板凳龙制作这门手艺在传承道路上越走越稳,也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