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校园体育资源更好与市民共享
记者 黄珊 文/主持
近年来,全国许多学校都在假期面向市民开放体育场地,运动爱好者纷纷前去打卡。我市早在2015年就出台相关实施办法,推进市区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今年,市政府又将“中小学及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纳入2025年金华市十方面民生实事。
目前,我市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情况如何?开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2月19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市民问政》栏目邀请市教育局校园安全与体卫艺处处长肖金澎,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戴国祥,金华开发区社会事务部教育科科长王正,浦江县教育局普通教育科科长楼倩雯,金东区曙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洪敏恒,市民代表汪敏华做客金报融媒体演播室,与市民在线交流。
A 符合条件的学校应向社会开放
主持人:我市曾于2015年出台《金华市区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作了哪些规定?目前开放情况如何?
肖金澎:2015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金华市各县(市、区)除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以外的公办中小学校均免费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设施。2020年受疫情影响,暂停开放。2025年,计划向社会开放578所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今年学校放寒假后,市教育局第一时间召开部署会,明确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要有序对外开放。寒假以来,全市有571所(含兰溪1所民办学校兰荫中学)中小学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接待市民锻炼11720人次。
戴国祥:该办法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责任主体、工作任务、组织实施、经费安排、开放范围等都有较明确规定,并要求市区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
主持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需具备什么条件?
肖金澎:对外开放学校总体分为以下三类:
A类开放学校:已达到“一场两门”开放标准的义务教育段非寄宿制学校,按“早晚两开”要求开放,开放时间为工作日每天早(学生入校时间前)、晚(学生放学后),开放总时间不少于2小时,且安排在教学时间之外。公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每天原则上不少于6小时,具体由各地各校结合实际设定开放时段。
B类开放学校:通过安装移动护栏、隔离栅等方式,分阶段完成运动场地分隔改造的义务教育段非寄宿制学校,晚上(需放学或晚自习结束后)开放总时间不少于1小时,且安排在教学时间之外。公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每天原则上不少于6小时,具体由各地各校结合实际设定开放时段。
C类开放学校:义务教育段寄宿制学校和高中开放时间为法定节假日、寒暑假,每天原则上不少于6小时,具体由各地各校结合实际设定开放时段。
对外开放学校需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一是场地设施要达标,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区域原则上要与学校教学区域相对独立或物理隔离,开放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等其他工作。二是管理机制要健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一校一策”开放方案、开放管理制度、服务规范、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预案等机制。三是人员配备要到位,开放期间参与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要通过购买服务或第三方机构派遣方式配备到位,确保场地开放正常运行。
主持人:哪些符合条件的学校应向社会开放?
肖金澎:目前,我市部分学校没有独立运动场地,存在两所学校共用运动场地的状况,也有部分民转公学校还不符合开放条件,除以上几种情况外,其他公办学校已基本列入今年的开放计划。我们制定《金华市关于推进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这次开放范围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展,除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外,将寄宿制学校也纳入开放范围,新增183个对外开放运动场地,其中小学23所、初中108所、高中52所。同时,我们鼓励民办中小学校向社会积极开放符合开放条件的室外体育场地和设施。
B 开放后校园安全管理压力大
主持人:推动开放过程中,在场所、人身安全、维护经费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肖金澎:一是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学校,大多数运动场地都较局促,运动人数容纳量小,功能布局也不齐全,无法满足“一场两门”要求。
二是便利和安全的矛盾。开放后,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身体条件的人员都会进入学校,特别是年龄较大和有基础疾病的人员,锻炼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损伤和意外。春季是传染性疾病高发期,外来人员的健康状况核验难度大,给学校安全管理和疾病防控带来挑战。
三是服务和管理的矛盾。开放需额外安排人员值守,器材和场地的损耗也会增加管理成本。此外,校外人员流动性高、不确定性大,运动场地和运动人数不匹配时,易发生矛盾,管理难度大;运动人员不科学运动,易造成运动安全事故。
主持人: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多少?当前体育场地设施能否满足市民需求?
戴国祥:近几年,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幅每年都位居全省前列。2021年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8平方米,2023年达到2.86平方米,人均增幅为37.5%。去年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经省体育局审核后为3.15平方米。
当前,我市体育场地设施基本能满足市民需求。为更好满足市民健身需求,我市积极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同时,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打造城市社区“十分钟健身圈”。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民健身需求与体育设施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一是增加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使学校资源利用最大化;二是缓解供需矛盾,减轻公共设施压力;三是促进全民健身,培养健身习惯。
主持人:在日常户外运动中,周边的体育场地设施能否满足运动需要?对于体育场地设施有什么诉求?
汪敏华:我是一名长跑爱好者、金华悦跑团团长,带动800多名运动爱好者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近几年,我市公园及绿道建设快而且完善,给广大市民提供运动休闲场所,但目前公园建设缺乏体育健身设施,只有少量儿童及老年人的运动设施,比如说单杠和双杠类的健身设施很少见到。我的诉求是在开放校园体育设施的情况下,在公园内增加体育健身设施。
主持人:市区部分中小学校体育资源曾经对外开放过,在开放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开放前后反响如何?
王正:近年来,金华开发区部分学校开放过体育资源,今年寒假,全区26所中小学校全部对外开放,出现的问题有:首先,安全管理压力凸显,校园安全风险上升;其次,设施维护和管理难度增加,使用频率提高导致损耗加快,维护成本增加;最后,人力不足,开放后需增派保安,增加额外人力成本和开支。
开放前,学校对于开放体育设施持较复杂立场。一方面,校方认识到开放有助于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加强学校和周边社区联系;另一方面,校方的担忧也不少,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对设施维护等也有顾虑。从社会角度看,开放前,对运动场地需求大,特别是江南片老旧小区,配套运动设施相对较少,开放后普遍受到欢迎,市民能到离家近且设施完善的学校内运动,不同年龄段的人均能从中受益。
主持人:曙光小学开放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学校开放意愿如何,有什么顾虑?
洪敏恒:曙光小学成立于2004年,是金东区成立后第一批按照浙江省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校园,体育设施较完善,早在2015年就已开放学校运动场馆。近几年(疫情期间除外),学校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时间为每周二、四18:30—20:30,双休日8:30—16:30。学校有一套较成熟的管理方式,但仍存在不足和困难:一是配套管理仍需跟进。一些室内场地无法满足需求,管理维护仍需加强,公用经费难以满足需求。二是锻炼人员的管理问题。进校人员增多,增加管理难度,且运动区和教学区无法有效隔离,安全管理存在隐患。三是市民对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理解有偏差。由于学校运动场馆容量有限,场地使用热度不一致,部分市民对此不理解。四是部分附近居民对灯光、噪音等问题有意见。
我们的顾虑是校园安全管理压力,锻炼人员的安全保障问题,有可能产生纠纷,需要第三方机构跟进处理。
C 推动校园体育资源与市民共享需多方面保障
主持人:自2024年春季学期起,浦江县全面恢复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工作,涉及多少所中小学校?在开放范围、时间、管理上有什么规定?
楼倩雯:2014年,浦江县人民政府下发通知,要求2014年7月起,全县中小学校全面实施体育对外开放工作,疫情期间暂停开放。2023年底,浦江县教育局开始谋划恢复对外开放。去年2月5日,浦江县教育局让中心城区7所小学试行场地对外开放,去年春季学期开学全面恢复对外开放,涉及浦江县45所中小学(校区)。
开放范围:学校田径场、篮球场等室外体育设施实施对外开放。探索谋划部分学校的室内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开放时间:无住校生和晚自习的学校,开放时间为工作日18:30—20:30,寒暑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6:30—20:30。有住校生和晚自习的学校,开放时间为寒暑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6:30—20:30。
管理方面:一是落实财政支持。浦江县委县政府给予每所开放学校年均5万元的财政补助,去年县财政拨付补助经费225万元。二是加强制度管理。实行“一方案一须知”管理机制。三是强化联动监管。县教育局将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纳入日常管理,在寒暑假、节假日定期通报开放情况。各开放学校联动属地派出所、医院等,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主持人:浦江县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近一年,运行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
楼倩雯:自2014年7月实施对外开放,我们努力把校园打造成市民健身的乐园。疫情后恢复开放近一年,进校锻炼健身群众8000余人次,得到居民肯定。
主要存在问题:一是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学校体育设施和教学区域之间的安全隔离改造工程尚未完成,“早晚两开”实施困难;照明和监控系统虽已基本全覆盖,但灯光亮化工程仍待实施。二是数字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目前大部分学校仍然采用纸质登记方式进行记录和汇总。
主持人:今年民生实事,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将向社会开放多少家?具体安排如何?
戴国祥:按照“能开尽开、应开尽开”原则,去年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了200家,今年将再开放67家。《金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开放目标、范围和办法。
主持人:对更好推动校园体育资源与市民共享,有什么建议意见?
肖金澎:一是制定统一政策与规范。制订《关于推进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分类制定个性化开放政策。二是科技赋能提升便民服务。在学校入口安装访客机等设备,实现人员身份信息识别。三是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减轻学校压力。加强与财政等部门沟通,专项经费由属地财政纳入年度经常性预算,按一定标准予以保障,解决学校费用成本增加的后顾之忧。
戴国祥:建议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市民健身需求,动态调整校园体育设施开放时段和配置,利用人脸识别或电子身份证核验用户身份,确保进入校园的人员均为合规使用者;加强安全防护措施,设置物理隔离区,严格划分教学区与开放区,安装监控设备,并安排保安巡逻;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订运动损伤等突发事件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在校内配备急救箱、AED除颤仪等设备,并与附近医院联动,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市民健身安全。
王正:建议构建政策保障与管理机制,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学校、社区及市民的权利与义务;加强安全保障措施,提升人员安全管理与设施安全维护的力度;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引导市民自觉爱护设施、遵守规定。同时,建立沟通平台,收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优化开放工作。最后是探索多元化运营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开展有偿服务,鼓励学校与专业体育机构、企业合作,针对特定项目适度收取费用,所得用于体育资源的维护与管理。
楼倩雯:建议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一是建立信息平台,整合校园体育资源信息,方便市民查询和预约;二是开发移动应用,提供在线预约、场馆导航、活动报名等功能,提升便利性;三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市民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