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标牌少告示 开放时长不一
校园体育资源与民共享 不能打折扣
记者 徐枫
作为一项利民、惠民之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会开放,让市民共享校园体育资源。今年寒假期间,全市已有571所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开放情况如何?近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学校开放体育场地 落实措施还需细化
“学校的运动场地、环境都很不错,离家又近,空闲时带孩子去打篮球、跑步,真好。”市区金桂院小区居民陆先生说,虽然小区附近有公园、绿地,但主要方便大家休闲、散步,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与公园绿地正好形成互补,受喜爱锻炼的市民青睐。
不过记者走访发现,部分学校并未在门口放置开放告示,一些市民也不清楚寒假期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会开放。
2014年,我市就启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市青春中学是首批10所学校之一。日前,记者在该校大门口看到一块开放须知公告牌,上面写着开放时间、范围和对象以及入场守则,其中开放时段为9:00—11:30,13:00—16:30。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徐贵龙表示,学校按B类开放学校要求对外开放,今年寒假对外开放后,今后公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也会继续做好对外开放工作。
在市东苑小学大门口,也有一块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告示牌,开放时段为节假日8:00—11:00,14:00—18:00。
按照相关要求,各开放学校应在校门口设立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告示牌,内容包括进入校园活动的时间、范围、入校流程、注意事项等。然而在记者走访的市区其他5所学校中,均未按此要求设立告示牌。
另外,A、B、C三类学校开放要求不一。但有学校不清楚自身属于哪类学校,应按什么要求对外开放,因此开放时长各行其是。记者来到开放名单上的一所B类开放学校,该校保安说,今年寒假期间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但平时双休日、放学期间都不开放。这一回答明显与B类学校开放要求不符。
有市民建议,开放学校门口除了设立告示牌,墙上还应张贴对外开放A、B、C类学校的标识标牌。
开放不等于开门 须多方合力协同
近年来,市民运动健身需求日益高涨,要求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为周边群众运动健身打开方便之门,有效缓解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现有体育场馆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资源对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作用,是摆在学校管理者和相关部门面前待破解的一道现实难题。
事实上,为满足群众体育锻炼需求,2023年4月,市教育局会同市体育局曾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恢复向社会开放工作的通知》,要求除了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以外的公办中小学校,凡具备开放条件的,体育场地设施应积极创造条件有序向社会开放,做到应开尽开,实现100%开放。同时鼓励民办中小学向社会开放。
“开放校园,并非简单地打开校门,而是意味着学校要承担更多安全责任和管理成本。”市区某学校校长向记者坦言,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后,需额外安排人员值守,保障基本的运动秩序和环境卫生,器材和场地的损耗也会增加支出,学校对此有压力。
市东苑小学一名保安说,学校按规定时间正常开放,平时进来锻炼的居民比较多,大多数人遵守入校规定,但也有少数人不听劝导,管理难度大。
开放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个系统工程。有专家指出,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需要学校管理者、教育等相关部门和社会多方合力,共同探索和推进。如教育部门会同体育部门定期开展日常检查、体育指导和督查评估,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情况纳入教育考核,定期通报开放检查情况;公安部门协同做好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安全保卫事项的指导、协调和配合工作,将其纳入派出所治安工作范畴;财政部门提供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的相关经费保障。作为市民,应自觉遵守学校管理规定,听从管理安排,做到不在校园内吸烟,不携带宠物入校,文明健身、安全运动。
日前,市教育局明确,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是全市教育、体育系统助力全民健身的一项惠民实事工程,将严格按照《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有序地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据悉,我市各地教育部门已着手对所有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进行改造,新建学校按照开放标准设计建设,尽快实现应开尽开,同时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不折不扣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常态化、长效化,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快乐健身。开放学校也在对开放场地进行隔离改造,安装或调配人脸识别通道闸机,对教学区域和运动场开放区域设置安全隔离和警示区域标识,做好标识标牌、场地照明、公厕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场地设施检查维护力度,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确保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安全可靠。
事实上,只要措施、责任落实到位,中小学校园完全可以成为市民锻炼打卡的好去处。今年寒假期间,武义全县35所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该县教育局校园安全管理科负责人徐勤介绍,各校按A、B、C三类要求开放,开放总体情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