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仪式感不可少 意义感获得感更值得追求
叶骏
记者开学季到学校采访发现,今年师生返校仪式明显比前几个学期简单很多,红色大拱门、花哨的喜庆布置、高大的充气玩偶或毛绒玩偶,甚至乐队现场伴奏、吉祥物派发礼品等都难觅其踪。今年最常见的开学仪式就是爆火的哪吒形象,不过大多印成背景板或背景墙,还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等激励人心的金句,看上去简单,但仪式感仍在,而且很向上很正能量。
有校长说,这既是当下节俭办事的体现,也是从以往过度注重色彩、光声电等“重头戏”,偏重激发学生浅表兴趣的回调。学校更注重师生返校后的精气神提振,像“开学第一课”的校长讲话等,结合寒假电影热点或阅读体验或以往冬奥会等经典事件的有感而发,更能赢得认同、收获鼓励。
前几年,有些学校的开学仪式异化为形式感,满园横幅、满屋气球、广告牌、扎红绸的教科书,贴满口号与标语的玻璃、黑板……要么花钱,大多数情况还是班主任、家长贴钱;要么耗费老师过多精力,把本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的时间用于场地布置。
朋友圈有人表示,我们小时候的“开学第一课”都是自己动手全班一起大扫除,拔草、擦玻璃、拖地等。现在大不相同,有家长或花钱请保洁代劳,学生大多成为袖手旁观、以逸代劳的看客,而不是参与者,他们只是开学后来校“走一遭”,喜提老师或家长准备的零食、玩具等问候礼。很多“好看、隆重”的仪式变得没有意义,往往成为徒具其表的花瓶,学校、老师原本的好心,变成网络曲解与诸多差评——这应该就是开学仪式感变成大家议论和诟病的原因之一。
阅尽繁华,终归平淡;见多铺陈,珍视本真。开学仪式感的目的是什么?本质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真向善的内驱力,通过树期待立目标强优点等赋予学生新的角色和成长责任。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微之举来挖掘其体验性背后的成长意义与价值,引发学生思维升级而不仅仅是感官刺激。
学生成长是一个个连续的契机把握与过程达成,深入挖掘小而美、小而精活动背后的大意义、大价值,我们就会离花里胡哨、过度追求的变味“仪式感”越来越远。
回归教育初心,注重学生本位,让“意义感”超越“仪式感”,既是给教师减负,也是为学生成长赋能,这不仅仅限于开学、“六一”儿童等节点,平时也应有这样的平常心态与集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