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创新动能 强化产业支撑
在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 提能级开新局中实干争先
市科学技术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以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委八届七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吹响“聚焦建设创新金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号角。
深刻领会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必须在准确识变的基础上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打造创新金华,奋力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提能级开新局,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力量。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要牢牢把握“四个坚持”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重要论述精神,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金华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势在必行。
一是坚持目标引领。锚定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目标,高标准设立未来三年的目标任务,以“教科人”三个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驱动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质效提升。到2027年,国家创新型城市、省创新指数进位显著,打造“双一流”大学、国家高新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成果,金华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实际出发,核心就是一以贯之推进“八八战略”在金华走深走实,围绕体制机制、区位条件、特色产业、城乡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人文等优势,因时因势识变,与时俱进放大优势、再造优势、增创优势,形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金华路径。
三是坚持一体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全面部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不仅是科技创新能力强,更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能力强。必须一体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建设,统筹高能级平台打造、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通,着力塑造教育科技人才高效贯通新优势。
四是坚持实绩实效。推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同频共振,放大特色产业优势、创新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一方面做好新旧模式、产业之间的衔接和切换,用好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迭代推动科技创新体系与重点产业链高效融合,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要以建强浙中科创走廊为基底
坚决扛起浙中科创走廊经济主战场担当,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目标,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
一是在“统”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指挥部工作规则和专班工作制度,健全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完善“三张清单”迭代更新机制,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以走廊专项政策为指引,加快推动市级部门及县(市、区)协同发力,制定N项配套政策。
二是在“优”中提辨识。联动推进“一廊六城”开发建设,形成宜居宜业宜研的新型科创空间。以全要素供给为内核,汇聚土地、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进一步向科创走廊倾斜,解决“六城”标配不齐全、城市功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
三是在“合”中做文章。借助G60科创走廊扩大长三角的“朋友圈”,推动金华(上海)科创中心成为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先锋桥头堡,探索实践“研发在上海、生产在金华”的长三角科创产业合作新模式。举办浙中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建设大会,主动承接G60科创走廊创新要素,吸引更多外商在金投资,积极拓展全球朋友圈。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要聚焦难点堵点求变革
围绕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涉及的难点、堵点问题,聚焦人才引育、平台运行、成果转化、企业培育、教育提升等方面谋划、梳理改革事项。
一是人才引育。围绕人才客观评价、有序流动、有效激励和工作便利,探索以“实质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以“双聘”制为切入点的人才流动、以“松绑赋能”为核心的深化人才激励和外籍人才来华工作便利化等改革,着力破解人才评价、流动、激励等瓶颈制约。
二是平台运行。围绕重大科创平台与高校、企业融合贯通积极性不高、科研攻关产业化导向不强、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探索重大科创平台“三三”制考核评价与反哺机制改革。
三是攻关转化。围绕科研成果全链条转化渠道不畅、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中小企业成果承接能力弱、基础研究与产业脱节等问题,研究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
四是企业培育。针对企业主导的创新需求传导机制不够畅通、面向产业需求的科技问题精准性不够、成果转化率不高和科技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探索推进“企业出题、联合攻关、项目落地、市场论证”成果转化和科技金融机制。
五是教育提升。围绕我市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的培养贯通不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吸引力不强等问题,积极探索深化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要重点抓好“四大任务”落实
聚焦阻碍“教科人”三者有机衔接和整体闭合的突出问题,解决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两张皮”等问题短板,坚持“以廊助链,以链强廊”,以打造高能级平台、引育高层次人才、实施高效率转化、发展高水平产业链为四大重点任务。
一是打造高能级平台。以高水平建设浙中科创走廊为引领,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底座,统筹推进浙中科创走廊科创平台、科创设施、产业平台、重大项目等建设,加快对重点产业链“按需定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重大科创平台运行管理。
二是引育高层次人才。坚持人才为产业所用,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等建设,力争在高层次人才引育上取得新突破。大力实施“名城名校名学”工程,建立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
三是实施高效率转化。坚持企业是创新出题人,统筹推进创新型企业队伍、研发攻关、“产学研用”融通创新等抓手,力争在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上取得新突破。完善创新主体分类分层培育机制。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的结对合作机制,探索“企业出题、平台院校解题、产业转化”的创新发展路径。
四是发展高水平产业链。坚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统筹推进十条重点产业链提能升级,传统、新兴、未来产业协同发展,科产贸融合等抓手,在高水平产业链群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迭代升级十条重点产业链培育体系,全力创建省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和“新星”产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