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人文

胡应麟与五位义乌文化名人

骆宾王 虞守愚 汪道昆 吴 晗 吴之器 胡应麟

骆一平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号少室山人,别号石羊生,兰溪县城北隅人。其父胡僖,原籍兰溪游埠,历官刑部主事、湖广参议、云南佥事等。胡应麟自小聪慧,特爱古文辞。稍长,能撰各体诗篇。16岁入庠为秀才,明万历四年乡试中举。可惜后来参加会试,不第。曾随父北上南下,沿途吟咏,见者激赏。所交皆海内贤士豪杰。其时,明代著名学者王世贞,执词坛牛耳,对胡应麟推崇备至,列为暮年所交五子之一。

胡应麟于兰溪县城内思亲桥畔筑室,号“二酉山房”,藏书4万余卷,专事著述。著作有《少室山房笔丛》《少室山房类稿》《诗薮》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多处引用胡应麟的著述,对其学术评价很高。近日,笔者收到扬州大学教授王嘉川惠赠的新著《胡应麟年谱长编》上下二册,读后获益良多。

胡应麟与义乌文化名人,颇有渊源情分。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命运与评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浮。胡应麟最大的功绩是,首倡为骆宾王平反。

骆宾王,因随徐敬业(李敬业)扬州起事,在唐、五代、宋、元时期,被封建正统史家所否定。到了明、清时期,才对唐代这位传奇人物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评价。最早站出来呼吁为骆宾王平反,并以大量文字为其歌功颂德的,就是胡应麟。他不仅对骆宾王的文韬武略、忠孝节义充分肯定,更对其扬州起事檄文,热情颂扬,撰文吟诗,不遗余力。

胡应麟对骆宾王的评价,重点着眼于政治方面。如热情洋溢的长篇传记《补唐书骆侍御传》,详细叙述了骆宾王的一生经历,同时也对其文学才能,及作品作了高度评价,说梁陈隋末“诗文纤弱委靡,体日益下。宾王首与王勃等一振之,唐三百年风雅之盛,以四人者为之前导也”。

胡应麟曾两次上书州郡府督学,积极建言,把骆宾王的塑像迎入乡贤祠奉祀,以洗刷宾王的“不白之沉怨”。其过程虽然曲折,毕竟大功告成,他深感欣慰,长吁一口气说:自宾王举事,历宋迄今,八百余载,终于明白。他赞扬婺州父母官:“此举不特为当时节士伸冤,亦为万古词场吐气也。”

胡应麟评价骆宾王的文字极多。说他:盖唐初第一流人物也。竭力为宾王举事起义作辩解。继胡应麟勇敢地喊出为骆宾王平反之后,明崇祯年间,义乌知县熊人霖《骆临海墓碑记》,明福王朱由崧《唐文忠公像赞》,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张国维《唐文忠公碑文》,吴之器碑、文、诗等等,都对骆宾王给予热情的歌颂。到了清代,随着骆宾王遗墓的发现,掀起了一股赞颂骆宾王的热潮,把对宾王的崇拜和歌颂推向了高潮(参见杨柳、骆祥发著《骆宾王评传》)。

毕其一生心血于骆宾王及其诗文研究的著名学者陈熙晋作《临海集序》,可说是明、清两代最富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评价。后人、今人之能高度评价宾王,应该说乃是得益于胡应麟的首倡之功。

义乌知县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晚年又号歙翁,别署天游子、方外司马等。安徽歙县人。明世宗嘉靖四年出生在徽州的一个盐商家庭,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与王世贞、吴百朋同榜,二十七年到任义乌知县,其时年方23岁。

汪道昆在义乌颇有政声:虽年纪轻轻,但“英特警敏,风力过人,操持公廉,振洗颓风”,离任时,“民遮道泣留不忍别”。万历六年,他告老还乡,悠游于徽州的山水之间。终年69岁。

汪道昆重礼乐,有儒家的正统观念,却又不满宋以来统治者极力提倡的程朱学派。他心折反对程朱学派的王阳明学说,思想上的不局于“正宗”之见,在文学上也不囿于一隅。晚年里居,与龙膺、屠隆、李维祯、吕玉绳、胡应麟、梅鼎祚、潘之恒等结白榆社,他为社长。每次集会饮酒啸咏,评古论今,学界尊崇他,称其为“长者”,他也“虚怀折节,奖引后来”。汪道昆对胡应麟尤为赞赏,称赞其学问文章“博而核,核而精”,说明他们的志趣相近。

胡应麟与汪道昆往来颇为密切,屡次互访,诗酒唱和,切磋评论诗文人物。万历十四年(1586)秋,胡应麟下第南还,偕汪道昆到江苏拜访了王世贞。汪道昆先后为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续稿》《诗薮》《少室山房四稿》作序。胡应麟也曾多次请汪指教,写诗赞汪:“横飞北地前,独步弇山后,伟哉词人场,百代归领袖。”并说“汪司马伯玉以文章名天下,中岁尤刻意诗歌,五七言近体尽刷铅华,独存天骨,雄深浑朴,壁立嘉隆诸子间,自为一家”(《诗薮》)。

胡应麟在兰溪瀫南别墅园里,筑有“义乌石岗之胜,登顿沿洄,颇擅独往之处”,足见他对汪知县以及义乌风光的留恋钟情。王世贞、汪道昆卒后,胡应麟主白榆社,“大江以南,皆翕然宗之”,正是得力于王、汪的大力奖掖与扶拔。

藏书家虞守愚(1483—1569),字惟明,号东崖。义乌华溪村人。嘉靖二年(1523)中三甲进士,授嘉鱼县令,历任万安知县、江西巡抚等,复起用为南京大理寺卿、南京刑部侍郎。70岁时,虞守愚看穿官场险恶,遂谢政归隐田园。他的藏书多达万卷,位居义乌前茅,在藏书界,当属胡应麟的同郡前辈。

然而,虞守愚及其孙子死后,其藏书却悉数落到了胡应麟的手里。据明人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三载:“其后子孙不能守。”说胡应麟听闻虞死讯,先是利诱,答应出重金收买,然而等到大批古书雇船运到兰溪后,胡应麟却又说:“我贫,没钱买。”虞氏子孙,极为失望,但苦于急要钱用,只好反过来托人求他,于是胡就以十分之一的价,统收了这些书,“胡元瑞遂以书称雄海内”。

不少义乌文化人,至今说起这事,还对胡应麟这种不择手段的欺诈行为,感到极为鄙视和气愤。不过,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以及已故明史专家黄云眉先生等,则持不同意见,认为杂记上说胡元瑞“以贱值得之,殆不足据”。王嘉川教授在依据史料综合研究分析后,曾撰写《胡应麟生平事迹辨证》一文,谨慎地提出“恐怕还是实有其事”的观点。

吴晗是当代名人。1930年8月,吴晗到北平求学,因燕京大学教授顾颉刚的推荐,到该校图书馆中日文编考部做馆员,得以博览群书,他把阅读明史作为做学问的主攻起点。某日,在书库里查找史籍时,翻到一部《婺书》,其中有吴之器的《胡应麟传》。(吴之器,明义乌大元人。与斯一绪、龚士骧、陈达德、章有成等结为八咏楼社,是义乌古代唯一文学社。他是名人吴百朋的曾孙,一生未仕。43岁写成《婺书》,撰有《明月斋稿》《两都游记》《西湖杂咏》《八咏楼稿》《婺书别录》等)。吴晗从此传记中,发现了胡应麟的卒年,应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52岁,从而纠正了顾颉刚在《四部正伪序》认为胡存年60以上的说法。为了考证落实有力,吴晗仔细阅读了《少室山房全集》《弇州四部稿》,又赴北海图书馆查询《太函集》《二酉园诗集》,以及《明诗综》《金华艺文志》《全浙诗话》和胡应麟同时期人的诗文集,终于梳理成三四万字的《胡应麟年谱》初稿。书稿寄给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胡适大为赞赏。吴晗终于成为明史大家,通常学界认为始于其撰写的《胡应麟年谱》。

由上可见,明代兰溪学者胡应麟确与义乌文人关系匪浅。他于义乌先贤骆宾王有功,与义乌知县汪道昆有情,与义乌乡贤虞守愚后人有恩怨过节,明代义乌学人吴之器热心为他写传记,现代著名学者吴晗则因研究胡应麟而步入史学界,故可说是与两吴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