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艺与动漫的跨界对话
记者 陈业 文/摄
永康市前仓镇大陈村墨时非遗工坊的屋檐下,一幅幅靛蓝棉布正悄然经历着一场“破圈”革命。永康蓝印花布非遗传承人李海燕手持刻刀,将《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那个脚踩风火轮的叛逆少年定格在传承千年的蓝白方寸之间。这场传统工艺与现代IP的跨界对话,让“蓝染界的活化石”焕发新生,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
3月2日上午10点,墨时非遗工坊的染缸泛起靛蓝涟漪。李海燕俯身查看染料发酵程度,手套指尖沾染的蓝靛汁仿佛流淌着时光的印记。蓝印花布讲究刻版如绣,刮浆似雕,十八道工序缺一不可。她轻抚布面上逐渐显现的哪吒图案,言语间透着匠人的执着。这项始于1300年前的技艺,曾因机器印花冲击濒临失传。
“传统纹样承载着吉祥寓意,但要让现代人读懂,需要注入时代语言。”李海燕举起一块新制的方巾,哪吒人物的线条与传统云纹奇妙共振,魔童桀骜的眼神惟妙惟肖。李海燕透露,已经有不少人在“三八”妇女节那天预订了体验课程。这个课程可以让消费者DIY自己喜欢的纹样。
正午的大陈村,晾布场上蓝绸随风轻舞,宛如流动的现代装置艺术。“有人问用传统工艺呈现动漫形象会不会丢失本真,我倒觉得,真正的传承应该像这靛蓝——既能渗透每根纤维守住底色,又能晕染出无限可能。”李海燕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