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文化

义乌双林铁塔 何以中国第一铁塔

(图片采源刘江岭微博)

吴潮海/文

近日,在书架上翻找资料,偶然发现罗哲文先生撰写的《中国古塔》中竟然写到了义乌铁塔,这一发现虽谈不上“石破天惊”,但给我带来惊喜是不言而喻的。

重要古塔 极为珍贵

《中国古塔》是《祖国丛书》其中一本,也是《新编历史小丛书》系列之一。

作者罗哲文,中国古建筑保护泰斗,号称“中国特色古建修护理论奠基人”。

罗哲文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随梁思成进入清华大学工作。1950年起,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说来也是机缘巧合,罗哲文的传奇经历正是从古塔开始。据他回忆:

“我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做点美术、美工,当时我们叫手工,就是雕刻一点东西,编织一点东西,或者修一点东西。我对这个东西有点天分。

(中国营造学社的)考试就在宜宾,有个旅馆里头,营造学社租了房间。去了之后,他就先问你哪年生,多大岁数,在哪个学校,现在做什么,完了之后就问你喜欢什么。

宜宾合江门那个地方刚好有座塔,他(刘致平)说你给画一下,我就看着把它画下来。”

真是机缘巧合,画了一次塔,罗哲文居然叩开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煌煌大门,并以此成为终生奋斗的事业,取得非凡成就。

罗哲文撰写的古塔图书已成系列,除了《中国古塔》,还有《中国名塔》《中国名刹古塔》《中国名塔大观》《中国名胜——寺塔桥亭》。这些图书被誉为鉴赏中国古塔的经典著作,一版再版,大受欢迎。

罗哲文在《中国古塔》一书中分七部分介绍了古塔的来历、古塔的发展、古塔的用途、古塔的建筑材料与结构、古塔的类型、古塔的构造、重要的古塔。同时还穿插大量十分珍贵、精美的照片,让人们全方位、多侧面对我国古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中获取丰富的历史、地理及建筑艺术知识。

其中,他列举的重要古塔中,专门介绍了义乌铁塔:

义乌铁塔,此塔按照它的建筑形制和艺术风格分析,应是北宋早期的建筑。塔为八角形楼阁式。塔的基础是一个三层台形式,表面铸满波涛海兽出没状,与南京栖霞山五代时期的舍利塔相似。塔身四面辟门,四面辟假窗,或无假窗而铸制出佛像花纹。檐下出斗拱,阑额上铸出“七朱八白”彩画的痕迹,与虎丘塔相似。根据这些特点判断,此塔尚具五代时期和北宋初的风格。而最为突出的是,此铁塔全身满布雕饰,就连角柱也满布卷草花纹。卷草花纹之中,铸出天真活泼的儿童玩耍形象,与苏州罗汉院遗址中的石柱雕刻相似。像这样满布精美雕饰而年代又早的铁塔,在全国尚无第二处。塔虽已残散,但仍极为珍贵。

铁塔渊源 岁月洗礼

双林铁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塔,被誉为“中华瑰宝”。

那么,这座塔究竟是什么人造的?有什么渊源?说起来其中还有个悲怆故事:

唐乾符五年(878)二月,从山东起义的黄巢率军渡淮河,过长江,经江西后,锋芒直指浙江。“黄巢起义军路过义乌县北清潭山下(今苏溪镇巧溪境内),当地豪绅楼驮及两弟率民团抵御,楼驮被俘自杀,两弟战死。”

会稽被起义军攻占后,急坏了唐懿宗,随即调集唐军重新夺回。黄巢眼看在浙江大势已去,不得不南撤福建。但他这一走,并没有“黄鹤一去不复返”,两年之后,从江西又杀回浙江,“广明元年(880)六月,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攻克睦、婺、宣三州”。

从江西返浙江,黄巢率军逆金华江而上,兵到之处,干戈纷起,烽烟四举,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到义乌后,黄巢军队屯兵于水陆要冲之地——唐宋时期繁华之处金山埠,乘机攻占义乌县城。驻扎期间,对周边地区不时骚扰,也到了义南赤岸,导致朱氏惨遭灭门之灾,五六百号人被斩尽杀绝,整个赤岸村血流成河。这一天适逢野塘公(朱禄)随母亲去双林寺拜佛还愿,这才如同漏网之“鱼”逃过一劫。“余与母陈氏独得无恙。”(《赤岸朱氏宗谱》之《野塘府君铁罗汉像记》)。

于是,野塘公提出捐赠两座铁塔,经与双林寺住持磋商,决定在山门内两边各挖一水池,谓之“放生池”,两座铁塔分置于池内,祈愿铁塔与寺院能永存。这在清许乾撰《重修双林铁塔记》中有载:“……为答冥佑,图报佛恩,见双林寺宇巍焕、僧舍繁华,诚不虚大士之道场,以为梁木必有坏时,不若镇以铁塔,令后人睹塔存而寺亦因葺之而不废。遂于山门内两边,捐资鸠工,凿二方池,各铸铁塔,竖于其中,与宝刹并峙,意深远也。”

另据《义乌市志·大事记》载,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八面五层楼阁式铁塔两座,置云黄山下双林寺,一座毁于战乱,一座仅存两层,后回置双林寺”。

原先双林铁塔为八面五层,高约5米,仿木构楼阁式,通体采用生铁分铸法铸造,用雌雄缝拼合法拼接而成。塔基座为须弥座,八边形,通高0.48米,叠涩成三层台阶式,并铸为一体。须弥座外有8面铸花铁围栏,须弥座上铸有神兽、佛像、花卉和象征九山八海的山峰与海浪图案。

经过岁月的洗礼、战乱的摧残,现存塔身只有两层,残高2.2米,二层共铸有佛像196尊。

腰檐现残存4层,各层自下而上逐层收缩,造型精美,别具匠心,“翼角起翘舒缓,出檐深远。翼角铸出角梁,腰檐处分别铸有仿木构的椽子和瓦陇,并施飞椽,椽头置兽面勾头、如意滴水,完全仿木构楼阁式塔的形制。从现存腰檐的尺寸分析,第四层当为原来第五层塔檐。第五层塔檐与现存的塔顶铸为一体,塔顶残存露盘两重,呈一扁葫芦状,通高0.26米。其上部分无存”(《义乌家园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各层每面转角倚柱上还铸有两条盘龙,海涛汹涌,蛟龙喷水,天王腾浪,神腾祥云,整个结构严谨,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呼之欲出。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双林铁塔虽经1000多年风剥雨蚀,塔身几乎毫发无损,而且越是陈列野外风吹、雨淋、日晒,越是乌黑发亮。

工艺精湛 中华瑰宝

为什么有人称双林铁塔是中国历史上留存最早的铁塔?为什么罗哲文称“在全国尚无第二处”?

铁越千年,义乌冶铁技术可与东西文明互鉴。

这是因为我国自西周出现采矿业,春秋时期有了冶铁业。在国外,大约公元前1000年,欧洲进入铁器时代初期,由于此时铜器的应用很不发达,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古罗马人就迅速推广使用铁器。而在这一时期,铜器使用已非常发达的中国,对铁器的推广使用并不那么急迫,直至汉代,中国才进入相当长的铜器与铁器混用时代;三国时期,上承两汉冶铁技艺并加以发展,形成“戈不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的景象。唐代诗人杜牧也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触摸历史,使我们感受到早在三国时代铁制品就已被广泛应用于刀矛剑戟。

为何说双林铁塔的工艺堪称一绝?因为古人只有掌握了竖炉冶铁,才能把铁水直接浇铸成型,制成生铁铸件。而这一技术在古代绝非易事。因为早期的原始冶铁技术多为块炼铁技术,即先用炭火加热坩埚中铁矿石,使之逐渐化成海绵状疏松的铁块,再借助加热并捶打成型的方式,去除其中杂质,同时要控制碳含量,才能制成铁器。而且要在坩埚底部开口使空气顺畅流通,方能尽快提高升温速度和加热温度,直至使还原出来的铁熔化成液体,并从坩埚底部的开口处汩汩流出,然后集中收集。这就是所谓的竖炉冶铁技术。

而这一技术看起来容易,可实际操作绝非易事,关键是需要相当高的温度。而古人尚未掌握炼焦技术,煤炭尚未利用,单靠木材炭火形成高温谈何容易?

义乌冶铁何以跨越千年?其密码何在?好在义乌先人掌握烧制陶瓷技术已快人一拍,把这一实现高温的技术嫁接到竖炉冶炼也就顺理成章了。

竖炉技术的出现,使得古人的一次冶铁量得以明显提高,为制造大型铸件提供了可能。就全国而言,迄今为止发现的铁器时代中期最大的铸件铁器,是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制造的、重约40吨的河北沧州铁狮“镇海吼”。同一时期铸造的义乌双林铁塔,虽重量略为逊色,但工艺更为繁杂且精湛,可与之媲美。

罗哲文在《中国铁塔》中说:“浙江义乌铁塔虽已残坏不全,但仍可看出其结构和雕铸极为精美。”可就是这么一座精美的铁塔,却历经磨难,备受坎坷。这说明野塘老人真可谓是远见卓识。据《重修双林铁塔记》记载,双林寺“自梁迄今,兴废不一,而铁塔依然屹立”。另据《梅溪朱氏宗谱》记载,清康熙癸亥年(1683),因为铁塔地基渐渐下陷,导致铁塔倾斜,又进行了一次修葺。

上世纪40年代,日军侵华期间,对中国资源包括文物大肆抢掠,双林铁塔也未能幸免。他们看到这一珍贵文物,想通过铁路将其运走,后不知是什么原因,塔基一座、塔身两层被滞留于义亭火车站。朱氏十八派后裔得知此消息,迅即组织人力将其抬回,置于原来赤岸十八派大宗祠门口,后又几经“搬家”,塔基和塔身曾一度被遗弃在义乌城区新马路汽车站附近,后被义乌市博物馆收藏。改革开放后,双林寺得以重新修复开放,铁塔也重新回归“故里”,落户在双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