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守护消费安全要法治也要共治

□ 胡婷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临近之际,市消保委公布了2024年度全市消费维权十大典型案例。从线上购车风险到净水器骗局,从塑料袋卖出螃蟹价到退费规则不明晰……这些消费市场存在的典型问题,既有屡见不鲜的顽疾,也有刚冒头的新问题。

典型案例折射消费维权痛点,新型消费模式下的侵权行为比较突出。在直播间里,出过严重车祸且经过切割修复的二手车,被商家轻描淡写为“轻微事故车”;5公斤榴莲“缩水”至1~2公斤……在线上以技术手段掩盖真相,反映出部分商家对消费者权益的轻视。而针对老人、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的侵权行为更令人担忧,虚假夸大宣传,“包治百病”的话术榨取老人积蓄,甚至可能耽误老人治疗疾病;商家向14岁女孩销售白酒、啤酒,导致其饮酒过量入院治疗,这些行为不仅违背道德伦理,更触碰法律红线。

以法治捍卫公平。去年,全市消保委系统共受理投诉252883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550.24万元。这些投诉的解决,离不开法治力量的支撑,法律始终是消费者最坚实的后盾。让法律长出“牙齿”,科技赋能监管,让违法者付出代价,才能形成有效震慑。

构建多维防护网络。保障消费安全,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也需行业协会、商家、媒体等协同发力,提升维权社会共治水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要强化商家主体责任,让它们懂得唯有诚信经营、完善管理,才能健康发展。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曝光侵权行为、套路,倒逼市场规范,让消费者提升自身“免疫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提振消费信心、促进社会消费的沃土。当法治威严、监管护航、企业自律时,消费者才敢消费、愿意消费,买得放心、用得舒心,为消费市场和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