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补5毫米“破洞”
呼吸科医生用心脏技术解肺部危机
本报消息(通讯员 丁敏)一根心脏手术用的封堵器,竟成为修补肺部“破洞”的神器!近日,金华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完成首例支气管镜下支气管胸膜瘘封堵术,为不能耐受胸外科大手术的支气管胸膜瘘患者带来了福音。
患者李先生11年前曾在其他医院做过左上肺叶切除术,近来劳累后频繁咳嗽,痰中带血。CT检查显示其左上肺出现巨大空腔,左上肺术后残端处出现一处瘘口,与胸膜腔直接相通,考虑为支气管胸膜瘘。这个不起眼的“胸膜破洞”随时可能引发大咯血甚至危及生命。因肺部术后胸膜黏连严重,外科已无法再次进行手术修补,于是他前往金华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寻求帮助。
接诊的副主任医师黄郑铭对患者的左肺瘘口进行镜下测量,发现瘘口直径约4—5毫米,内镜下保守治疗可能存在治疗后瘘口再通的情况。黄郑铭与团队认为常规封堵手段无法妥善解决问题,深入研究患者的病例资料后,决定使用室间隔封堵器对患者进行治疗,保留呼吸功能。
“就像用心脏补片修补肺漏洞!”黄郑铭及其团队大胆创新,将常用于心脏室间隔缺损的封堵器经支气管镜精准置入患者瘘口,补好漏洞,手术过程顺利。
金华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朱丹介绍,支气管胸膜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可发生在结核性脓胸、大叶性肺炎、肺脓肿、异物、肿瘤及外科肺切除术后等,虽然目前随着外科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支气管胸膜瘘因瘘口大小、部位、性质、病因以及患者情况不同,处理起来十分困难,病死率可达16.4%~71.2%。
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气管镜下室间隔封堵器治疗支气管胸膜瘘技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期短,并发症风险低,为不适合其他封堵治疗或治疗失败的支气管胸膜瘘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金华市中心医院首例支气管内镜下室间隔封堵器治疗支气管胸膜瘘的顺利完成,标志着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呼吸介入治疗领域迈上新的台阶,进一步提升了内镜技术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作为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浙江省肺癌诊治技术研究中心核心单位、浙江大学呼吸和危重病学科对接学科、金华市重点学科、国家GCP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浙江省呼吸病学区域专病指导中心,金华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将持续深耕呼吸介入技术领域,持续致力于用更加优质、精准、微创的医疗技术,为呼吸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