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中的“近水楼台”
金华开发区打造智造邻里圈
记者 俞萍/文 俞萍 姜岚/摄
在市区一家电子元件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车间内,曾获全国首台(套)产品认证的桁架机器人正精准高效地抓取、搬运零部件;灵活的机械臂在预设轨道流畅运行,有条不紊完成装配任务;AGV小车载着原料和成品在各条生产线间穿梭;电子摄像头以亚毫米级检测精度将残次品剔除……这套机器人装备的“组合拳”,在该企业取得显著成效:整线实现无人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提升35%,产品不良率下降40%,企业因此获评省级智能工厂。
负责这条产线数字化改造的,是浙江硕和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扎根于金华开发区、专注于制造企业成套自动化数字化设备、产线方案设计与落地的数字化服务企业。
“当时为了打造行业内首个‘黑灯工厂’(即智慧工厂,从原材料到成品,所有过程无须人工介入,可以关灯运行),我们跑了深圳华强北,去了杭州钱塘,苦苦寻找数字化改造服务商,结果我们所需要的服务商就在公司隔壁,距离仅3公里。”该电子元件制造企业负责人笑称,当时自己拍着大腿直喊“灯下黑”。
“多数工业机器人设计出来后,不能单独解决问题,必须集成到生产线中才能完成系列动作,实现机器换人。”硕和机器人公司副董事长洪灵喜欢将硕和比作产业链上的黏合剂,他们的拿手绝活是通过自主研发的软硬件系统,将激光传感器、工业相机、物联网模块等机器人“乐高积木”拼到不同生产体系中,形成机器人套装,让设备之间直接对话,打造行业专属的数字化产线。“这样,各种先进的工业机器人才能走进工厂,走上生产线,转化为实际产能。”
作为全省机器人应用领域头部企业,硕和已成为智能工厂、未来工厂背后的重要推手。近年来,硕和每年交付不同种类成套装备50套以上,业务辐射全国。在金华,康恩贝、辉煌三联、浩翔科技、博星工贸等知名企业的数字化产线中均有硕和的身影。因擅长解决企业个性化问题,接受个性化定制,硕和被客户称为“哆啦A梦的百宝袋”,总能“掏”出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而硕和工程师的工牌,已能刷开金华开发区不少规模企业的厂房门禁。
3月13日,记者走进硕和装配基地,工程部副主管李文伟正在调试一台新能源电机智能翻转臂。这套即将发往广西某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的定制装备,不久将融入该车企整条生产线,助力其数字化改造。
记者手记
激活本地机器人社交圈 避免产业链上“灯下黑”
这是一场家门口的数字革命,“以前请专家要三顾茅庐,现在来得比快递小哥还快,有时吃个夜宵还能偶遇他们的工程师”。辉煌三联公司相关负责人的话,道出机器人服务商就在身边的便利。
这里没有高冷的技术神话,只有沾着机油味的技术方案。毕竟,再酷炫的黑科技也抵不过深夜递来的一把游标卡尺;一个电话、一脚油门,工程师便迅速到位,这种服务响应速度,唯有近水楼台才能享受。
作为全市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的“双核引领”之一,金华开发区去年成功创建全市首个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目前在机器人产业链发展方面,上中下游均有分布,也涌现出具有一定规模的核心零部件开发企业,但整个行业缺乏龙头效应,本土协作网络尚未完全打通,“灯下黑”现象依然存在。
好在,链长制正按下“邻里相亲”快进键,期待激活本地机器人社交圈,让这片土地成为机器人制造和应用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