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讲述

[那时花开]

四十多年前的 观影热

制图:童俊

张金龙

1976年之后的电影市场开启了新的篇章,如《芙蓉镇》《小花》《庐山恋》《少林寺》《孙悟空大闹天宫》等一大批优秀国产电影横空出世。那时我参加工作不久,家里也没有电视机。大儿子刚上小学,每个星期六都要带他去义乌绣湖西的电影院过过眼福。

有时有新上映的片子发行,文化部门还会按单位分配名额购票。自己家里人还好说,最难的还是老家村里人,有堂兄弟堂姐妹托人给我带信,要我帮助他们买几张票。一则我在机关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买几张电影票不是什么大问题吧;二则,我堂叔的妻舅在电影公司任经理,他的妻子就是售票员,熟人更加好买票吧。每次我都不好驳回乡亲们的请求,只得一趟趟跑电影公司开后门。乡里乡亲的,堂叔的妻舅和他的妻子也都理解,从不会嫌我老是去麻烦。乡亲们白天在生产队里挥汗如雨、挑肥挖泥,傍晚放下锄头就跑30里路来追剧。电影放完了,还要再跑30里路赶回去,不敢耽误第二天出工。

那些没有“近水楼台”的乡下后生、大姑娘,看新片子的欲望也十分强烈。买不到票怎么办?那就排队。只要新片子的广告贴出来,到了卖票前几个小时,就会出现购票的长龙。从窗口一直排到绣湖北的街道,甚至新马路,几百米长,比朱店街大清早买猪油的队伍还长。有时还因为有人不识相插队闹了起来,一窝蜂拥到窗口,伸出了无数的手。怒骂声,斥责声一浪高过一浪。不过,还没有到伸出老拳头的程度。有的几个人凑齐钱,让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挤进去强买票,甚至把此人横着身子抬起来,送到窗口,把手伸进窗口,买出了票。有一次,年近退休的县人武部部长刘秉生实在看不下去,主动去维持排队秩序。现在回想起来,真有点疯狂。不过,这是十年动乱逼出来的文艺饥渴征,人民渴望好的文艺作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就像饿着肚子的人,看见大鱼大肉,人人都想买一样。那股热闹劲,绝不逊于现在的观众看电影《哪吒2》的热情。

不知道人们还记不记得,义乌有一个冒富大嫂,从电影院买票口的狂热中,嗅到商机。她买了一架照相机,翻拍香港电影越剧《红楼梦》中的主角,就是饰演林黛玉、贾宝玉和凤姐演员的照片,拿到廿三里集市去卖,挖到人生第一桶金。据说,她现在还是义乌市场的风云人物!正因为那时的电影热,义乌市场兴起之后,义乌市财政收入多了起来,就在南门建了一个气派的新影院,人们终于可以安安稳稳地看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