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人文

艾蓬青,如何分

清明未到 青团先行

记者 潘慧/文 方丽/摄

清明未到,青团先行。这一口“青”,不少金华人已提前尝鲜。最近,如果你逛菜场,就会发现除了荠菜、野葱、马兰头等,大爷大妈还卖起了制作清明粿的“灵魂”。青、蓬、棉絮头、野艾……这些拿来做清明粿的是什么,又有什么区别?

一早,金华开发区苏孟乡后徐村的郑大伯就在市区何宅菜场支起小摊,售卖自家种的蚕豆和田间摘的野艾蒿。“我们金华话叫‘蓬’,可以拿来做清明粿粿皮。”郑大伯指着袋子说。只见嫩绿的叶子尖尖,呈分叉状,背面呈白色,有少许白毛。这就是田野里常见的野艾,又叫野艾蒿、蓬、细叶艾等。

这阵子雨水多,野艾蒿较嫩,即使凑近也闻不到什么香味。郑大伯取了一根放在手心轻搓几下,绿色的野艾蒿颜色变深,流出些许青汁,再闻就有股清香。郑大伯笑着说,卖了好几天才卖出20元,剩下一大袋称了一下,还有2公斤。记者逛了一圈菜场,发现有六七摊同样卖野艾蒿的,价格在12~16元/公斤。

上午9时许,何宅菜场另一头的摊主张丽正忙着揉制青色面团。“元宵节后一周左右,我就开始做清明粿了。”摊位前,圆形、饺子形的清明粿摆了大大小小5盘,铝盘里是咸口的,竹筛上是甜味的。仔细看,咸清明粿颜色还有淡绿和墨绿之分。张丽解释,这跟她制作粿皮的“青”有关,一种是野艾蒿,一种是鼠曲草。

鼠曲草比较好认,叶片上长了细细的白毛,毛茸茸的,看上去像是老鼠耳朵,四五月份开黄色花朵。从兰溪赶来的李奶奶卖的就是鼠曲草。“我们叫‘棉絮头’,卖20元/公斤。”

为了节约成本,张丽会去田边摘鼠曲草和野艾蒿。因为两者口感和香味不同,她也会特意区分。鼠曲草富含粗纤维,做出来的粿皮比较有韧性,野艾蒿做出来的则比较软、颜色更鲜亮。“很多讲究的老客会特意问一句是什么‘青’,再根据喜好购买。年轻人一般就选个甜咸。”张丽说,揉青团是体力活,她凌晨就起来准备。每天一直要忙到下午才能收摊。

“我们只用鼠曲草,认准的就是传统工艺,做出来的清明粿口感更Q弹。”位于婺城区琅琊镇的恋苍庐共富工坊从正月十六就开工赶制粽子和清明粿订单。负责人杨巧飞介绍,他们采用东北大米磨成的米浆制作粿皮,不加糯米粉。为保证最重要的原材料“青”的供应,“去年我们移栽了鼠曲草,建立种植基地,从源头保证原料安全”。

包裹在青团之下,一口咸一口甜,是江南人最爱的春天味道。杨巧飞说,近段时间每天有上万只清明粿的订单,在共富工坊里20多名员工上午制作清明粿、下午赶制粽子。“很多本地客户喜欢把这春日限定的金华美食寄给外地的亲朋好友,订单远的有内蒙古、新疆、河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