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镇征迁跑出“加速度”
本报消息(记者 苏宣萌)日前,在金东区赤松镇黄泥垄村包家自然村,赤松镇党委委员陈国钧带着征迁小组成员姚元杰、薛焙华来到村民家中,耐心地讲解政策方案、解释评估办法。
半个多月来,他们已完成房屋评估、土地丈量和影像留痕工作,并为每一户建立资料档案。此次前来,是为了再次解释苗木赔偿的标准,化解部分村民的心结。“为了确保每一户得到公平合理的价值估算,我们都要拍照片留证。对村民有疑问的,我们要去现场进行二次核对;不理解的,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陈国钧说。
包家自然村地处金华汽车城西侧、沪昆高速南侧。去年以来,我市全力攻坚“港”“廊”“链”主战场,实施华东国际联运港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项目。作为项目配套工程,需要包家自然村44户村民搬迁。
“村民听到征迁消息,有顾虑,怕吃亏,加上老一辈村民长期与土地相伴,担心难以适应高层住宅楼生活。”黄泥垄村党支部书记薛焙华告诉记者,因为是赤松镇多年来第一个整村拆迁的重点项目,不仅村民,对许多镇村干部而言,参加征迁工作也是头一回。
时间紧、任务重,如何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我们由镇党委书记、镇长挂帅,成立3支工作小组,采取班子成员‘以老带新’方式,元宵过后就行动起来,确保前期评估、土地丈量等节点工作顺利推进。”赤松镇党委书记孟浩介绍,在征迁工作意向排摸、评估测绘、政策解答等阶段,征迁小组始终坚持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政策讲到底、一个标准补到底”的工作原则,确保征迁工作每个环节在阳光下操作,确保每个人公平享受征迁红利,并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得到拆迁户的支持。
“我家的苗木是不是估得低了”“补偿款什么时候到账”……当天上午,刚解答完一名大姐的疑惑,又有一名大妈领着老伴前来咨询。搬迁安置资金不足、老人小孩安置困难、祖宅拆迁情感难舍……面对不同的项目安置问题,工作组成员始终从村民利益出发,与他们推心置腹,讲解政策,帮助他们算好搬迁“经济账”“感情账”“长远账”。
“工作组的干部做事很踏实,每家每户都一碗水端平,我们很放心。”村民饶大姐告诉记者,起初自己也对苗木的补偿标准不理解,但在工作组成员的耐心解释下,她理解并支持征迁工作。
在陈国钧和工作组成员看来,只有做到将心比心,多替群众着想,办好群众的心头事,才是推进项目征迁最好的催化剂。“从村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村民才能信任你。”
“征”获民心,也“迁”了出效率。本月初,征迁工作小组已全面完成土地丈量、房屋价值评估、测绘定位、苗木评估等工作,提前完成节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