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仁:竹怀白首,唯吾知足
记者 金璐/文 楼冀阳/摄
古人以竹喻君子。《诗经》中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唐代白居易在《养竹记》中将竹子之德概括为“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宋代欧阳修则说:“竹色君子德。”
在古人眼中,以竹制器,乃格物致知之道。每道篾条皆藏“岁寒不凋”之韧,每处编织俱含“虚怀若谷”之谦。劈、削、编、固,不只是技艺的增进,更是心性与竹德相契的修行。
这样的修行,今年71岁的东阳竹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东阳市东白竹编厂厂长胡正仁已经持续了整整58年。
从日用之物到艺术珍品
13岁,胡正仁小学毕业,考上了初中,却没有去读,而是跟着父亲学起了篾匠手艺。父母告诉他,生计艰难,作为家里五个孩子的老大,他要帮父亲撑起这个家。从此,他就过上了农忙种地、农闲做篾的日子,跟着父亲走村串巷,到处做篾匠活计。
“那时候,竹篾是家家户户常用的东西,不管是家具、农具、生活用品,都用竹子做,篾匠一年到头都有活干。”胡正仁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发展尚未普及,塑料制品还未大规模进入日常生活,竹篾以其天然、耐用、易获取的特性,成为人们制作日常用品的重要材料。没有的东西要找篾匠制作,用坏的东西要找篾匠修理。胡正仁所在的村是当地有名的篾匠村,号称有300把篾刀,依然供不应求。长辈告诉他,篾匠虽然赚得没有木匠、泥瓦匠多,但手艺学出来生意不用愁,总有口饭吃。
胡正仁的父亲是个手艺精湛的篾匠,他带了儿子6年,把自己的毕生所学都教给了儿子。就在胡正仁出师这一年,父亲因为胃病去世。从此,不论是人生之路还是竹艺之路,19岁的胡正仁都只能跌跌撞撞、独立前行。
与父亲相比,胡正仁觉得自己最幸运的是遇到了好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传统工艺品成为创汇重要渠道,东阳竹编凭借精湛工艺入选轻工部“四大名编”之一,与木雕、刺绣并称浙江创汇“铁三角”,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40余国。胡正仁家的作坊成为东阳竹编工艺厂的加工点之一,加入了这个产业发展的大潮。
“当时出口的竹编产品仍然是日用品,花盆套、果盘之类的,价钱很便宜。”胡正仁说。一个套在花盆外面的套子只卖几角钱,大一点的东西卖几元钱,都属于低附加值商品,薄利多销,一个篾匠师傅从早到晚不停手也挣不了多少工钱。
1980年,安吉要办工艺美术厂,请胡正仁过去当师傅。他在安吉待了整整10年,帮助厂子研发高端竹编、培养技术团队、建立出口标准。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最大的意义是,把竹编外贸设计、生产、出口流程的方方面面都搞清楚了。1990年,在东阳市有关部门的邀请下,胡正仁回乡创业,办起了自己的厂子。这一年他带了自己创新设计的3个样品去参加广交会,3天时间就签下10多万元的订单,而且价钱不错,一个果盘能卖6元钱。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冲击,东阳竹编的出口开始面临挑战。到2004年之后,胡正仁的厂子从日用品转向工艺品生产。这时他50来岁,正是经验和能力相结合的巅峰状态,他决定要做几件代表作出来。
在2008年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上,胡正仁历时3年完成的竹编作品《雷峰塔》获得金奖。从此以后,他在全国、省、市各级工艺美术参展参赛中屡获大奖,多件作品被博物馆收藏。
从遵从传统到守正创新
在东阳市东白竹编厂的牌子上有一行字“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胡正仁说,如今的竹编行业不大景气,有很多人都已经改行,幸好还有一些人愿意留下来与他一起坚持。
厂里的会客厅有一个陈列室,展览着胡正仁这些年来的得意之作。靠窗户边最醒目的位置放着他的《雷峰塔》。这座塔高五层,每层分别采用了圆眼窗花、六角圆形穿龟背等不同的编织方法,塔基分为8个面,以留青雕分别刻画了《白蛇传》中的8个不同场景。看着塔身上的一处处细节,令人目眩神迷。然而,《雷峰塔》还不是胡正仁最精细的作品,另一件名为《八角挈篮》的竹编作品,篮身运用了竹刻(阴刻)、串珠、十字经编、六角空花编织、竹丝镶嵌、平面书画编织、竹雕、翻黄等10多种东阳竹编传统技法,单根竹丝粗仅为0.25毫米,差不多跟最小号的手术缝针一样细,榫孔为0.25×0.5毫米,榫距不到1毫米。
竹丝为什么能削到这么细?这是因为胡正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发明了一系列新工艺。在2010年9月《浙江工艺美术》杂志第9期上,我们能找到胡正仁写的论文《竹子碳化处理及在竹制品上的应用》,次年4月他又在该刊上发表了论文《超精细竹丝镶嵌花板的制作工艺》,而他的《一种毛竹旋切片的加工方法》在2008年4月获得发明专利。依靠自己发明的这些新机器、新技术,胡正仁让竹丝削得越来越细,也让镶嵌后的花板更加严丝合缝。
胡正仁展示他制作的一只提篮,篮子的横截面是正圆形,依靠对竹丝的精细编织、结构的精密设计,以及对材料特性的准确把握,篮盖和篮身在盖起来之后能够顺畅地旋转。这个篮子是外商定制的,在日本卖到了4.5万元人民币一个。
“从日用品转向工艺品生产之初,外商来看货,问了价钱都嫌贵,摇摇头就走了,但现在他们又回来了,因为我的作品在外国作为艺术精品获得认可。”胡正仁说。无论是轮廓的圆润饱满,还是表面的光滑润泽,乃至每处接头的天衣无缝,暗藏的难度都让藏家们纷纷赞叹。
从事竹编这行大半辈子,胡正仁觉得,自己很幸福。他很喜欢自己编的一个小筐,上面用四个带“口”字偏旁的字拼成了“唯吾知足”的图案,这能体现他的技艺,也能反映他的心境。
如今,胡正仁依然在创作新的竹编作品,他笑着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东西越做越慢,每做一件都希望能有点新意。
从匠人手艺到非遗火种
这次成为东阳竹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正仁高兴之余,更感到责任在肩。他说:“我还要带更多徒弟才行啊!”
胡正仁这些年来带过很多徒弟。第一次收徒是在20岁时,他自己刚出师一年,当时村里有人想跟他出门做篾匠,他就带了,对方也没比他小多少。后来带过的徒弟更是数不清。但这些徒弟中,还在竹编行当里的没几个,大多换了赛道,有不少已经是身家丰厚的企业家。胡正仁能够理解他们的选择,自己却继续做竹编,他笑笑说:“我这个人没有别的本事,只能做竹编,我自己知道自己,不会去搞别的。”
近几年,胡正仁还在继续带徒弟,有些徒弟干了几年坚持不下去转行了,他感叹一声,下次有人上门求学,他还是教。但也有一些徒弟,不但坚持下来了,还干得不错,比如在杭州龙井村搞竹编的90后刁宽,在淘宝上卖竹编,如今已小有名气;还有个在乌镇搞竹编的徒弟,把竹编作品带到了外国的艺术展上。说起这些,胡正仁眉头舒展开来,眼中满满的自豪。
“每个徒弟我只带3个月,手把手地教,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完成二三十件作品,也就入门了。”胡正仁说。他坚持竹编行业传统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理念,让徒弟们掌握基本技能后就自己展翅飞翔。在带一个又一个徒弟的过程中,他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徒弟能在他身上学到更多。
跟胡正仁学竹编,需要多少学费?胡正仁说,免费!只要你喜欢竹编,愿意学,都可以来。想了想,他又说,要交一万元押金,3年后你还在这一行里,就全退给你!他说,竹编这个行当,想要传下去,必须有年轻人加入,可如今做竹编的人年纪都不小,他厂里的师傅年纪最轻的也50岁了,每次想到这件事,他就发愁。
近年,东阳的两家高校都开办了工艺美术品设计相关的专业,有竹编选修课,他期待这些科班出身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有人愿意留在竹编行业,让这门手艺像老竹发新笋那样代代相传、薪火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