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全民阅读时间

水仙之三

中国水仙的 仙与神(上)

河伯出行(南阳市汉画馆)

马俊江

洋水仙生长在西方文化史的源头,有神话,有花神;而中国水仙在唐代才开出第一朵花,来的时间既晚,错过了神话时代,自然没有了神话和花神,只能是花仙,讲述仙话了。

虽然后人不管神和仙的区别,把二者放到一起,说成神仙,但仙的出现比神要晚得多,仙话也远远晚于神话。讲述神话,或者翻译神话的人,经常说到仙女,但若按历史来讲,神话时代有神无仙,是没有仙女的,说神女或者女神才对。

先有神,后有仙,这是从神与仙两个字也可以知道的事。神,是甲骨文时代已有的汉字。甲骨文的“神”字象形,“S”状,状如闪电。可知在远古世界,闪电是最早,也是最大的神。这也真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东西方文明史,在源头上太多相似。人之初,皆有神。而且神也相似:古希腊神话里,最大的神是宙斯,宙斯的武器是闪电。

汉字演变,S状的甲骨文后来变成了“申”,而“申”又变出“电”和“神”。杨树达先生说得清楚:“盖天象之可异者莫神于电,故在古文,申也、电也、神也,实一字也。其加雨于申而为电、加示于申而为神,皆后起分别之事也”。

比起神,“仙”的出现要晚得多,其兴盛起来,更是道教兴起以后的事。仙,不是天上的神,是地上的人,所以,说仙人;所以,“仙”字的偏旁是人。汉代的《释名》解释仙字,说:“老而不死曰仙”。仙,是长生的人。怎样才能长生呢?神话时代,人们寻找不死的神药,而仙话时代,人们追求成仙。《说文解字》里,“仙”写作“僊”,人旁边的“西”是“遷”——也就是“迁”的古字。所以,《说文》释仙为“长生迁去”。迁到哪里才能长生成仙呢?清人段玉裁注《说文》:“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迁入山里修炼,才能成仙,所以,“僊”字变成了“仙”,也写作“仚”,都是人在深山,或者高山。

神话时代,山里水里皆有神,山神与水神。所以,按《礼记》记,古时“天子祭名山大川”:名山是五岳,大川是四渎。五岳,今天还是好风景,(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条大河构成的四渎,连同水里的水神都只留在古书里了。神话时代结束,山与水中的神被仙代替。水里的仙,是水仙。水里的仙,和别处的仙一样,大多是人变的,但也有一些仙,由神变来:“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宋·黄庭坚《刘邦直送早梅水仙花》)清《钱塘县志》记:“嘉泽龙王庙即古水仙王庙。”钱塘江边的水仙庙里,供奉的水仙是龙王,龙王是上古神兽,到了宋代,成了水仙。“雅蒜名非雅,冰夷体是冰”(《题邹一桂三益图·其二 水仙》),乾隆皇帝这首诗赞美水仙冰清玉洁,用冰夷起兴说事儿,冰夷本是神,最后也变成了仙。

冰夷,就是大名鼎鼎的水神河伯。《山海经》里的冰夷“人面,乘两龙”。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进一步说冰夷“人面鱼身”。半人半兽是神话时代典型的神。但到了晋代,人面鱼身的水神河伯已慢慢变成了水仙。郭璞有诗《海内北经图赞·其五 冰夷》云:“禀华之精,炼食八石,乘龙隐沦,往来海若,是谓水仙,号曰河伯”。郭璞诗里的冰夷,是水神,也是水仙,神和仙被混杂在了一起。神,有名无姓,名字里应该有古人的希望。冰夷,夷,意思是平,那么,冰夷的意思应该是希望冰封浪涛,水平如镜,希望水神不要兴风作浪吧。而仙,是人,人,有名有姓。干宝《搜神记》已这样讲河伯:“弘农冯夷,华阴潼乡堤首人也。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弘农,是古代的郡。这样讲来,河伯有了籍贯:弘农人;有了姓有了名——姓冯名夷。冰夷姓冯也不是毫无根据,而是有据可循:冯,《说文》释为:“马行疾也。从马,冫声”。冫,就是冰。冯,本意是马跑得快,跑得快,就会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吧,所以,用“冰”表声,“冯”字读音同冰。所以,冯夷,其实还是冰夷。文字学家说,冯,古字同凭,凭和冰,今音相似,古音也差不多。今人看见冯夷,读作féng yí;而古人读来应该是冰夷,或者凭夷。

冰夷,按仙话来讲,其成仙之路有二:一是溺亡后天帝让他做了河伯;第二按郭璞的说法是“炼食八石”,即炼丹而食。而这第二种方式在流传中居然和水仙花联系在了一起,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元代《韵府群玉》里说冯夷“服花八石,得为水仙”。郭璞说的八种药石,变成冯夷吃了八石的花——石,也读若担,是古时重量单位,据说一石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成仙真是不易,要吃千斤的花。但故事继续在以讹传讹和添枝加叶中流传,到了明代,大儒陈继儒《岩栖幽事》讲的已是:冯夷“服水仙花八石,得为水仙”。

冰夷,由水神变成水仙,因水仙之名而和水仙花纠缠在了一起。而且,也不仅是冰夷。水仙花传到中国的时候,神庙早已败落,而仙,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洋水仙“narcissus”得了一个很中国的名字——水仙。人们爱水仙,爱,就写诗。而人们歌咏“水仙花”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把一个个“水仙”拉进这丛开花的草——

“骚魂洒落沉湘客,玉色依稀捉月仙”。宋人刘克庄的《水仙花》诗中,两句诗,两位水仙:第一句说的骚魂是屈原,第二句里的捉月仙是李白。诗人也可以是水仙吗?东晋王嘉《拾遗记·洞庭山》讲仙山,讲清泠之水,讲屈原,说屈原“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屈原,为后人敬慕,奉为水仙,而且“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

水仙花下的水,让诗人想起投江成仙的屈原;而水仙的花,白如玉,白如月,让诗人想起喜欢月亮的李白——李白是诗仙,谪仙人,也是水中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