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民生

我市创新“无人机+”模式 提升应急救援新质战斗力

本报消息(记者 张海滨 文/摄)近年来,我市聚焦“数字赋能、技术倒逼、制度重塑”,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应急救援,在全省率先成立无人机应急消防救援大队,以“无人机+”健全空地协同救援指挥体系,有效弥补传统救援方式耗时长、效率低、人员易受伤等不足。

截至目前,我市在应急救援实战中应用无人机20余场次,实现森林火灾等突发事件高效率处置、零人员伤亡。应急管理部发文《浙江金华创新“无人机+”模式提升应急救援新质战斗力》,介绍我市创新“无人机+”模式提升应急救援新质战斗力经验做法。

我市突出“体系+机制”,建强救援平台,依托应急救援综合训练基地,挂牌成立无人机应急消防救援大队,建成市级无人机救援基地和兰溪马涧、东阳马宅2个县级分基地,以及分布在6条高速公路的11个储备点。另外,按照“国企主建、应急主用、市县联合、集中管理”原则,采用政企合作模式,大队队员由国有企业招录与保障,下设预警监测、通信保障及灭火救援等3个直属中队和8个县(市、区)救援中队,同步完善荣誉、奖励等考核激励机制,激发队员使命感和责任感。目前义乌市无人机救援中队已挂牌成立,其他县(市、区)6月底前完成组建。

我市突出“技术+装备”,强化科技赋能,依托国债项目,购置用于侦查、 照明、载重的无人机28架,配备通信基站、北斗融合终端等7059台套;配备中型复合翼通信无人机保障指挥通信,在“断电、断路、断通信”等极端情况下,将前方现场实时图像、视频快速回传后方指挥部;配备载重无人机用于灾害现场救援装备、物资点对点快速投送和引水灭火等。2024年的“8·2”森林火情处置中,在43℃的高温环境下,278架次无人机完成约11吨救援装备和物资精准投送,高效完成需要约850人次才能完成的运输任务。

我市突出“专业+能力”,提升实战水平,创设实战化场景,开展火情侦察、物资投送、灭火弾投掷等科目训练演练,提升无人机操作技能、应急处置能力以及空地协同救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