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联农带农新路径 念好产业发展致富经
永康兴业强村推动共同富裕闯新路
本报消息(记者 章陈波 永康融媒体中心 潘燕佳)“淡水鱼循环水养殖工厂一期已投产,春节期间还投放了2500公斤左右鱼苗,村民们不仅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能成为股东享受分红。”看着成群的鱼苗在水中畅游,永康市花街镇小界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尹志伟对未来满怀憧憬。
淡水鱼循环水养殖工厂是小界岭村的抱团共富项目,利用金古泉这一眼“源头活水”,通过“村集体+强村公司+合作主体+村民”的共富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近年来,永康依托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助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还利用五金产业优势,推进包括企业定向招工、来料加工在内的6类“共富工坊”,累计吸纳农村就业人口4810人,人均月增收达3600元。
永康积极创新“企业+农户”“村集体+农户”等模式,推进“稻+N”综合种养模式,延长了“稻+”产业链。其中,小界岭村“稻+蛙”的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让农田变成“致富田”;石柱镇池宅村以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入股的模式实现稻虾轮作规模化,经济效益较过去只种单季稻有所提升,去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增收超50万元。
这就是合作带来的巨大魔力:激发各方动力,发挥出最大效能。目前永康已培育15家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累计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5万亩,亩均增收近4000元。
为充分发挥产业联农带农作用,永康顶层设计,出台《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十条举措》,强化“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在产业帮扶力度上“踩油门”。截至目前,永康已有超三分之一的村社实现产业分红,年分红总额超1.2亿元。
古山—龙山万亩农田连片整治“十里乡耕”建设项目覆盖18个行政村,涉及流转耕地7814亩。项目完成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00余万元。这是永康正探索推出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村“两块地”改革为牵引,积极引导农户将土地委托村集体进行统一集中连片流转,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有效增加村民和村集体土地租金和分红收益。针对工业功能分区周边的村庄,永康鼓励村集体投资参与,通过建设标准厂房,以租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既增强了村集体的收益,也有效提升了村集体的财产性收入。
永康将继续紧扣乡村振兴目标,抓住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聚焦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健全联农带农促农机制,以抓产业、强服务、树品牌为着力点,探索更多新型联农带农模式,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