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推进双碳行动 培育6个省级减污降碳标杆项目
本报消息(记者 刘小刚)昨日,记者走进东阳市污水处理厂,看到污水滤池边两瓶类似黄豆的颗粒物质。原来,这是硫自养技术污水处理工艺要用到的滤料。
东阳市污水处理厂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传统工艺相比,硫自养技术不仅能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类物质,而且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
东阳市污水处理厂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市推进双碳行动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居民生活、科创等“6+1”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探索出一系列好做法好经验。
义乌市打造循环经济,探索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路径。该市赤岸镇绿色循环产业园形成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协同处置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发展模式,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借助该模式,赤岸镇绿色循环产业园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年均下降17.7%,每年减少碳排放40万吨。
水泥产业是兰溪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当地斥巨资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推动水泥行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借助超低排放改造,兰溪水泥行业高污染、高能耗的面貌正在改善,相同产量下减排二氧化碳约1.6%。
双碳行动蔚然成风,就连乡村也念起“低碳经”。武义县王宅镇吴山下村是全省第三批低(零)碳村试点,村口田野旁的两个“集装箱”格外显眼。这是吴山下村与浙师大乡村振兴研究院合作开发的“零碳智慧种植舱”,舱内使用的能源全部源自箱顶的光伏系统。该村还建造了1800多平方米数字农业智慧大棚,利用大数据、云技术实现智能管护,减少碳排放。此外,通过有机肥应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举措,村里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达1097吨。
截至目前,我市拥有133个省级低(零)碳试点、10个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培育6个省级减污降碳标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