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护险如何为失能人员雪中送炭
记者 卢奕仿/主持 黄珊/文 俞佳妮 张辉/摄
作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的重要解决方案,进一步推进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工作显得尤为迫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是长护险连续第5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1月1日起,金华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开始实施,哪些人群可以享受长护险?长护险能为失能人员提供怎样的保障?3月25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市民问政》栏目邀请市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金华强,市医保局长护险专班负责人丁巧兰,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与体制改革处处长游祖平,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和水库移民服务中心副主任曹骑鹏,义乌市医保局副局长王静,金华市社会福利中心护理院副院长李峰做客中心融媒体直播间,与市民在线交流。
A 全市长护险参保 人数达435.7万人
主持人:什么是长护险?目前我市推进情况如何?
金华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以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全民安心医保城市”金名片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义乌长护险省级试点的优势,按照有关要求和部署,着力推进我市长护保险制度工作。去年,我市相继出台了《金华市长期护理保险实施办法》《金华市长期护理保险实施细则》《金华市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管理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统一保障范围、筹资机制、待遇标准等关键要素,初步形成了全市统一的长护险“1+1+N”政策体系。
今年1月1日起,全市统一的长护险制度正式实施,参保范围由义乌扩大到了全市职工和金华市区、东阳、义乌、永康城乡居民。截至目前,全市参保人数达到435.7万人,第一批重度失能人员按规定申请、进行评估、公示后,已开始享受长护险待遇。
主持人:目前我市养老院内的失能人员有多少,占比多少?他们面临哪些照护难题?
曹骑鹏:目前我市备案登记养老机构135家,床位数2.7万张,入住1.3万人,入住率为48%,失能老年人有6900人,占53%。存在问题:一是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我市已有46家养老机构被设为定点机构,养老机构星级评定率45%,四星级以上6家,但还有少数养老机构基础设施相对较弱,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失能专区床位供给不足。
二是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目前我市养老机构内护理员1942人,其中持证护理员1548人,占79.71%;养老护理员年龄普遍偏大,50周岁以上的占45.78%;文化水平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38.4%。长护专区开设后,对护理员的配比和服务项目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的队伍数量和素质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服务监管不够全面。因失能失智老年人丧失个人表达的能力,一旦有个别从业人员存在职业道德问题,就有可能发生照护不到位的情况,且难以发现。
主持人:长护险的实施能给医疗机构带来哪些影响?
游祖平:长护险推出后,会有更多失能人员寻求医疗护理服务,对医疗机构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长护险实施后,将进一步促进医院、护理院、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更完善的分级护理网络。二是推动医疗护理和康复、养老等专业的融合发展。目前已纳入定点的160家长护服务机构中,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和居家上门护理机构各占1/3左右,失能人员日常照料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交错,将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会促进参加长护服务的医疗机构,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以满足不同患者不同形式医疗护理需求。
参加基本医保时同步参加长护险
B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长护险的参保对象、缴纳方式和标准。
金华强:长护险参保对象为金华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参保人员在参加我市基本医疗保险时,同步参加长护险。2025年,参保范围是全市职工和金华市区、东阳、义乌、永康四地的城乡居民。根据民生实事工作安排,明年起将会覆盖全市所有基本医保参保人员。
我市长护险采取按年缴费的形式,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90元。具体为:参加一档职工医保的(包含灵活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个人缴纳45元,每年1月1日前从个人账户中划转,用人单位缴纳45元(用人单位承担部分通过医保费率平移转换方式从其缴纳的职工医保费中划转,不增加企业负担)。参加二档、三档居民医保的,个人缴纳30元(在缴纳基本医保时,同步征缴),财政补助60元。
主持人:长护险的适用范围是什么?能够为失能人员提供怎样的保障?
丁巧兰:对于经医疗机构或康复机构规范诊疗、失能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或因年老失能,通过评估认定符合重度失能标准的参保人员,自作出评估结论次月起,按规定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长护险的待遇享受形式主要有两种,居家护理和机构护理。居家护理是指定点长护服务机构在参保人员所居住的家庭住所内为参保人员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定点居家护理机构会根据失能人员的失能状态和实际需求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派专业的护理人员上门按计划提供护理服务。具体服务内容包含42项生活照料护理服务,如协助进食、沐浴、协助如厕等日常护理,33项医疗护理服务,如换药、造口护理、清创等。长护险基金按享受的服务时长进行支付,每人每月不超过25个小时,支付标准为60元/小时,其中基金支付80%。机构护理是指定点长护服务机构在所开设的机构内为参保人员提供全日的长期护理服务。支付标准不超过80元/床日,其中长护险基金支付70%。
面临护理力量不足等现实问题
C 主持人:义乌试点长护险的情况?这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成效如何?
王静:2018年9月,义乌启动长护险试点,截至目前参保人员达123.02万人,享受保障12331人,累计支出3.89亿元;培育定点护理机构43家,开设各类长护床位2610张,建成了全民参保无障碍、失能人员有保障、护理产业得发展、长护基金可持续的长护险制度,有力保障失能群体照护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社会口碑。前期试点为金华大市实施长护险市级统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试点过程中,我们发现主要存在居家上门照护体系不完善、护理力量不足等现实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在金华市医保局的统筹指导下加快推进流程重塑、系统转换、数据互通等工作,确保新老政策平稳衔接。同时,将积极配合金华市医保局不断完善长护险政策体系和经办流程,实现失能人员护理保障的动态管理,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资金使用效率。
主持人:目前我市有多少家机构纳入了长护险定点?能否满足市民的需求?
丁巧兰:目前,全市共遴选出长护服务机构160家,其中医疗机构62家、养老机构46家、居家上门服务机构51家、残疾人托养机构1家,服务范围遍及全市,基本能够满足参保人的需求。全市定点长护服务机构的名单,在金华市医保局官方网站有发布,参保人可通过官网查询。
主持人:市社会福利中心和护理院有多少失能人员?主要为失能人员提供什么服务?
李峰:金华市社会福利中心和护理院是金华市民政局下属事业单位,作为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和首批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目前住有失能老人240余人,其中37名失能老人已通过重度失能评估审批。
我们能够提供的服务包括起居照顾、膳食服务、卫生清洁等生活照料服务;疾病诊疗、康复护理、健康指导等医疗护理服务;肢体功能训练、认知训练、语言训练等康复训练服务;陪伴、小组活动、文娱活动等心理关怀服务。
持续推进长护险政策落地
D 主持人:在推动长护险落地落实,为失能人员提供更可感、更可及的服务方面,有什么意见建议?
金华强:一是持续推进长护险参保扩面,确保2025年底长护险参保人数达到452万人以上,基本实现全市人群全覆盖。
二是提高政策宣传广度,通过新闻媒体、场景投放、承办机构经营网点报道、开展长护险政策进社区(农村)活动等多维度开展政策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三是加快定点机构的优化和布局,鼓励更多机构参与到长护险服务中。
四是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对定点护理机构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构建专业化、标准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体系。
五是加大协议管理和监管力度,制定定点机构考核管理办法,定期开展检查巡察,畅通投诉渠道,确保服务规范透明。
曹骑鹏:一是进一步提升机构服务水平。聚焦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密切相关的“医、护、食、住、安”五件事,围绕“省心医养、舒心照护、放心膳食、热心互助、安心守护”的目标,在全市范围开展养老机构“金享颐养”品质提升行动。通过养老机构“金享颐养”行动22条工作举措,到2025年底,全市四星级养老机构达到10家以上,五星级养老机构达到2家以上,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率达到60%以上,每万名老年人拥有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20张以上。
二是进一步加强护理人才培养提升。积极培育经营管理队伍,鼓励养老机构跨省招工,吸引省内外退休医护人员向我市集聚。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组织市、县两级职业技能竞赛,优先推荐养老护理员评选“八婺金匠”、劳模等荣誉,年底前新增持证护理员1000人,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达25人以上。
三是进一步加强养老机构指导监管。完善养老服务规范标准,健全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制度,持续开展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开展长护险定点机构资格认定,引领养老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加强机构持证养老护理员、护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开展陪护、陪诊等服务,在深化行业建设、提升服务效能、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纽带作用。
游祖平:一是进一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鼓励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护理院、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等积极参加长护险,提供分级护理服务。
二是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人员服务能力。各医疗机构根据功能定位,有计划、分层级对医疗护理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
三是丰富医疗护理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医养结合改革试点,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内医疗和养老床位一床便捷转换、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实现规范便捷连续快速的双向转接、家庭医生签约提供上门服务三种服务模式,鼓励试点机构积极申请长护险保险定点,为失能人员提供全周期医养结合服务。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和“家庭病床”,发挥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等优势,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指导,全面提升失能人员医疗护理的体验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