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全民阅读时间

在将军的哲思中 读懂生命的韧性

陈公炎

春雨淅淅沥沥,为周末的静谧时光添了几分诗意。在这样的情境下,我怀着期待与敬意,捧读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人生大悟》。

《人生大悟》这本书,不仅记录了陶正明将军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轨迹,更蕴含着他对生命、家国、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与思索。翻开扉页,《时光不负有心人》《心有境界行则正》等八辑标题依次排列,每个对仗工整的题名下都暗藏深意。

陶正明将军是我的首长、师长,更似兄长。在我心中,他形象高大,刚正不阿,重情重义,敢于直言,如一座巍峨山峰,屹立在我生命历程中,为我遮风挡雨。

这位曾在战场上历经锤炼的老兵,将半生的战火纷飞、十年的癌痛折磨、万千的人情冷暖,都投入生命的熔炉。弹片在高温里化作点点星芒,药香与墨香相互交融升腾,最终在岁月的磨砺下凝结出深刻的人生感悟。

这些感悟,既有战地马灯穿越迷雾时的坚定,也有书斋青灯勘破生死后的澄澈。它们的光芒,源自猫耳洞里摇曳的烛光、抗洪堤上燃烧的火把、化疗室里明亮的顶灯,此刻正于字里行间静静闪耀。

当目光落在《世如棋局变数大》中“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哪怕是弯路”的文句,仿佛能看到将军在病榻上,以输液管为棋盘,与命运对弈的身影。将军以冷峻的笔触,生动地还原了战场的生死瞬间。在子弹呼啸的间隙,他写下:“真正的无畏,并非无视死亡,而是在看透死亡之后,依然选择勇敢地冲锋。”这句话,让人联想到他抗癌时的坚韧与乐观,展现出他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寂静无声的病房,从紧握的枪杆到挥洒自如的笔杆,将军始终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态度,把生活中的苦难锻造成生命的勋章。“这就像茶叶蛋一样,煮的过程中蛋壳破得越多,才越有滋味”,苦难哲学在他笔下化作了人间烟火气。

书中关于九江抗洪的记述,让读者真切地触摸到军装下那颗滚烫的心——那双曾扒开废墟救人的手,年过古稀仍在键盘上敲击着对生命的礼赞。而在《人情浮沉磨韧性》一辑中,将军卸下戎装,化身洞悉世情的智者。“理解是桥,宽容是伞”的箴言,道破了他重情重义的人格底色。该辑中关于“低头哲学”的论述意味深长:“如果在生活中懂得适时适度低头,生命里就会多一份韧性。”这般智慧与他在战场上的迂回战术一脉相承。

书中记述他探望牺牲战友遗孤时,特意换上便装:“军装代表国家,便装代表兄长。”这种刚柔并济的处世哲学,又恰似他笔下的故乡大悟山——既有嶙峋石壁的冷峻,也有山涧流云的温柔。

最能体现风骨之处,当属他决定捐献遗体时的随笔:“这副躯壳,战场没拿走,病魔没啃完,就留给需要的人吧。”字里行间彰显着军人的血性与哲人的达观,恍惚间仿佛看见大悟山的苍鹰最后一次掠过战场,将羽翼化作滋养大地的春泥。

当社会热议“躺平”时,他写下“学会把每次的刀山火海,都当作破茧化蝶的考验”;当年轻人焦虑时,他提醒“计较了多寡,终觉一无所有”。

最令人动容的是书中处处流露的家国情怀。界碑青苔浸润着猫耳洞漏下的月光,钢枪寒芒中折射出大悟山的晨露。书房里,竹影摇曳的沙沙声中,依然回响着九江堤坝的惊涛骇浪。

“琢磨人生出大悟,大悟人生必琢磨”,这是将军留给我们的箴言。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一位智者,用他的人生阅历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读《人生大悟》,是在读一位将军的人生感悟,更是在读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他的文字让我们领悟人生真谛,懂得如何面对困难挑战,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宁静淡然。

合上书页,雨依旧未停。窗台上那盆虎皮兰正抽出新芽,恍然领悟《时光不负有心人》里那个关于“家”的寓意:“闻到书香,听到安静,想到从容,看到勤奋。”仿佛看见大悟山少年从字里行间走来——那个藏着《孙子兵法》的放牛娃,那个在猫耳洞写家书的排长,那个在化疗室修改书稿的老者,最终都化作扉页上力透纸背的签名。此刻终于明白他常说的“琢磨”:生命如砚,苦难似墨,需以岁月为笔,方能写出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