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乡村振兴

学起来 熟起来 治起来

武义栖霞社区邻里学院蝶变

记者 王文湛

“来了,舞蹈课还是在2楼。”“终于开课,期待好久了……”日前,在武义县熟溪街道栖霞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负责人忙着与前来参加邻里学院春季班的居民打招呼。

邻里学院很多社区都有,栖霞社区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从3年前只有两门课的单一兴趣课堂,到如今多达20门课的多元学习平台,邻里学院正逐渐成为栖霞社区居民技能学习、邻里交流、社区共治新平台。

学起来 构建技能学习生态圈

2022年,栖霞社区以“云栖课堂”为起点,迈出社区邻里学院第一步。“当时推出的第一门课是硬笔书法,一开始只有两个居民报名。”回忆起课程刚推出时的冷清,栖霞社区党委书记朱楠至今印象深刻。

从最初64人次、去年1500人次,到今年预计服务居民3000人次,栖霞邻里学院不断迭代升级,居民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单一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大家需求。为此,栖霞社区在摸排不同年龄阶段居民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时下流行项目,课程不断优化升级,先后推出亲子徒步、科学小实验、室内蹦极、尊巴、抖音热门舞、八段锦、声乐等精品课,全面打造家门口的“学习圈”。

“现在每个班只收12~15名学员,总是推出几分钟内就抢完,还有不少居民打电话来报名。”朱楠说,从云栖课堂到邻里学院,从课程遇冷到报名火爆,改变的不只是名称及课程,更是服务理念和运行模式——借此让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熟起来 编织社区情感共同体

如何让陌生邻里相互熟悉?这是城市社区治理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栖霞社区邻里学院,大家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以技能学习为纽带,彼此之间逐渐从陌生变熟悉,从邻里成为“同学”,不但增加邻里街坊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提升了对社区事务的认同感。

在栖霞社区,以往有些居民对社区工作支持度不高,参与感不强。自从邻里学院推出以来,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越来越频繁,不但改善了邻里关系,也增强了社区共同体意识。

在技能学习的基础上,邻里学院的学员还成为热心的社区事务“参与者”,他们孵化了不少社区公益组织,比如成立“栖霞邻里益创社”,自主策划公益市集、助老服务等社区项目,推出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邻里活动,让更多小区居民相互熟悉,不仅涵养了社区熟人文化,也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情感认同。

治起来 探索基层共治新路径

这几年,栖霞社区邻里学院课程不断优化、资源持续整合、模式持续升级,也带动小巷达人、社区合伙人等纷纷加入,探索出一条“兴趣赋能—技能联结—熟人共治”的社区治理新路径。

自从有了邻里学院这个平台,越来越多的栖霞社区居民实现从“兴趣认同”到“社区认同”的转变,纷纷成为社区“代言人”“合伙人”。近年来,该社区通过邻里学院培育出一批社区达人,30余名学员转型为课程讲师、活动志愿者,形成“学—教—创”良性循环。

比如“小巷达人”王超,他是一名中国舞老师,在邻里学院授课后萌发为社区做公益的想法,于是每年盛夏都带着团队到社区开展送清凉活动,为辖区内户外从业人员送上暖心物资。

栖霞社区邻里学院不仅是一个居民学习技能的舞台,还是一个邻里街坊商量身边大小事的议事平台。社区居民“因兴趣而聚集,因熟悉而信任”,邻里街坊间正从“学起来”“熟起来”到“治起来”,逐步形成一个“心有邻溪”的温暖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