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人文

胡志强:千锤锻天地 百炼造自身

记者 高婷婷

杭州市上城区大井巷57号,曾是张小泉剪刀厂旧址。

2024年,一座铁文化艺术馆搬到这里,一起搬进来的,还有汉代以来的上百件铸铁作品,这些都是胡志强多年来的收藏。

胡志强,永康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永康铸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传承人,一本堂、柳会品牌创始人。

他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研发蜡模铸造技艺并恢复泥模古法工艺;他在东方美学范畴里,将古法经典与现代审美情趣有效结合;他在经年累月积累中,搜集3000多件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铸铁作品,并建立永康铸铁档案库和博物馆,为永康铸铁技艺传承、推广做出最大努力。

一把香铲,一块匾额

驱车到杭州南宋皇城遗址,走过熙攘的河坊街,转进大井巷,喧嚣似乎逐渐远去,皇城根下的闲适生活慢慢铺陈开来。这条古色古香的巷子不到300米,如今是很多文艺爱好者“访古”打卡好去处。一本堂铁文化艺术馆就坐落在这里。

跨进一本堂铁文化艺术馆的大门,一块古朴的匾额映入眼帘。匾额上书“一本堂”,落款:李鸿章。据《胡氏宗谱》记载,“一本堂”是胡志强先祖胡凤丹请大学士李鸿章题,取“千枝一本”之意。从高祖胡璠溪、胡凤丹于同治元年(1862)创立一本堂,到胡志强手里已是第五代。

胡志强自幼跟随祖父、父亲学习打铁铸铁。风箱的呼啦声、捶打的叮当声,伴随他度过童年时光。家用的铁锅、农用的镰刀锄头,是比较常见的铁器。但即使是这些常见的器物,也处处呈现匠人的用心。

“做手艺活,最重要的是细心。”祖父胡宝生的叮嘱,胡志强记忆犹新。铁器的制作,必须严格遵循传统工艺流程。炉火温度、铁水浇铸时机,都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大量经验铸造了匠人之手。

“当时我们用的是泥模,报废就得重新制模。”铸铁过程漫长枯燥,只有耐得住性子,才能让铁疙瘩脱胎换骨,成为拥有不同生命力的器物。胡志强说,不仅工匠的手艺会影响最终成果,模具砂土、炉内温度、当天环境的湿度,都影响作品的成型。“任何一件作品都无法复刻,这就是手艺的魅力。”

在胡志强眼里,铁有自己的语言。

胡志强保存着一把梅花纹样的香铲,那是他祖父留下的。“在一个大家都为生活奔波的年代,祖父却能得空给自己打造一把雅致的香铲,这让我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匠人能在炉前挥汗如雨,也能在闲暇之余弄香插花。人间烟火与阳春白雪,是生活的两面。于器物,亦当如此。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就如紫砂陶器,因为有历代文人雅事的滋养,从而沉淀形成自身的文化底蕴。

胡志强对于铁器有同样的期望。他在传承传统工艺过程中,将古法经典与现代审美情趣有效结合,从而开发出一系列艺术铁器——《湖畔铁壶》壶身展开,是一幅白描秋日湖畔美景,被同济大学博物馆收藏;《野趣唐釜》釜身运用“猴子捞月”典故图案,画面充满野趣诗情,却又蕴含禅意哲理,荣获全国非遗“薪传奖”传统工艺大展金奖,被浙江非遗馆收藏;《烟云供养铁壶》设计灵感来自道家思想,被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

非遗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传承

提到铁壶,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日本。作为日本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几乎家家户户都使用铁壶。有一些日本古代名门世家,甚至把铁壶作为传家宝。

“《茶经》记载:煮茶工用釜,釜以生铁为之。唐釜是铁壶原型。在唐宋时期,铁壶由遣唐使从中国带到日本,在当地流传开来。”胡志强说,“但紫砂壶在中国影响力更强,铁壶一度被忽视。”

2016年,胡志强在日本成立一本堂铁壶文化工匠创作室,推动一本堂品牌走向海外。2017年,他在接受日本《朝日新闻》采访时说:铁壶的制作技艺源自中国。

在日本交流的经历让胡志强发现,不只中国,其实日本也存在铁壶文化断层的现象。工艺精湛的大师铁壶具有收藏价值,但普通铁壶市场认知度不高,导致工艺传承人越来越少。这一难题困扰着全世界的手艺人:非遗如何传世?

“我游历过100多个国家,看过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前由玻璃和钢铁构成的巨大金字塔、铁制的宗教造像……目睹铁以不同形式在世界史上留痕。”胡志强说,“从农耕时期的农具、冷兵器时代的兵器,到人体内的微量元素。铁,原本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胡志强意识到:非遗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传承。他身体力行地推广铁文化,有意识地将铁器日常化引入市场。“市场认可度越高、销量越好,就越具有生存发展的动力。”

在一本堂铁文化艺术馆,具有现代审美的铁壶成为不少游客青睐的伴手礼。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在国风装修的茶空间拍照打卡,上传社交平台,引来更多人一探究竟。一本堂还定期举办主题沙龙,邀请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的人,带领他们感受器物与东方生活之美。

一本堂铁壶以其工艺精美、品质优良走向市场,部分远销日本和欧美国家。目前,一本堂已在全国各地开设30多家分部和加盟机构,并开发出一系列铸铁衍生品。“过去永康手艺人挑小五金行当走四方,现在我带着铁器闯全球,没什么区别。”他打趣道。

在创作中见天地

“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云的光影、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声、行人的脸孔……需从所有日常琐事中体味无上的甘露……重要的是,每代人都该给后代留下些好东西。”胡志强在笔记里写道。

“好东西”,是胡志强花费多年心血收集的3000多件铸铁制品。他分别在杭州、家乡永康建立铁器展览馆,记录保存地方铸铁历史和技艺,不断完善永康铸铁档案库,寄语子孙后代在历史中看见美好、珍视匠心,让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好东西”,还是胡志强对于美的记录。

除了铸铁,胡志强还爱好摄影。他说,如果自己没有成为铸铁匠人,或许会成为自由摄影师。他出版过摄影集,记录自己看见的生活瞬间。在他的摄影作品里,看得见自然风光和人文关怀,看得见繁华的街头和形形色色的过客,动静之间充满生活的韵味。而这些人生阅历的积累,慢慢变成一种感悟沉淀在铁壶里。

摄影和铸铁,都是他对生活的表达,都是他眼里的“好东西”。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胡志强常以卢梭名言自勉。在他看来,铸铁是铁与火、物与物对话的过程,也是匠人与铁、人与物对话的过程;用铸铁作品呈现出来,则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人和人对话的过程。

“我希望通过作品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留给后代,在创作中看见生命的天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