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减重享“瘦”生活
记者 黄珊 文/主持 俞佳妮/摄
最近一段时间,“体重管理”成了全民关注的热点。有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超重与肥胖不再是简单的个人审美问题,而是关乎国民健康素质的公共卫生挑战。
肥胖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影响?减肥的误区有哪些?中西医各有什么减重的好方法?4月9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市民问政》栏目邀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疾控局局长陈晓亮,市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施红喜,金华市中心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楼雪勇,金华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曹树琦,减重达人金丹做客中心融媒体直播间,与市民在线交流。
A我市超重肥胖人群
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
主持人:肥胖是如何界定的?我市肥胖人数有多少?在年龄分布和发展趋势上有什么特点?
陈晓亮:一般我们说超重或肥胖,都会用BMI来评价,BMI就是身高体重指数,是最常用的评估标准,计算公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成人BMI参考标准是18—24,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另外,腰围也是评估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的标准,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即为中心性肥胖。未成年人参考《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按性别、年龄别体质指数判断是否超重或肥胖。BMI≥相应性别、年龄别超重肥胖界值判定为超重肥胖。
2019—2023年慢性病社会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成年人超重肥胖率为43.10%,其中超重率33.56%,肥胖率9.54%,超重和肥胖均为男性高于女性,45—59岁年龄组超重肥胖比例最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我市超重肥胖人群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
主持人: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哪些?超重和肥胖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施红喜: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能量失衡。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的热量,导致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储存。
二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合理,高糖、高油、高盐食品摄入过多,膳食纤维不足;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外卖、夜宵;久坐不动,体力活动不足。
三是遗传因素。部分单纯性肥胖为家族遗传因素引起。
四是心理与社会因素。压力、焦虑等情绪可能导致暴饮暴食。
五是病理因素。有些疾病或药物可能引发体重异常增加。
六是其他因素。如肠道菌群失调、孕期营养过剩、年龄增长(代谢率下降)等。
超重和肥胖对身体危害大,可能会引发以下几种疾病:一是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二是心血管疾病。超重和肥胖一般合并高血压,心脏负荷较大,可能引发冠心病、心梗等心血管疾病。三是关节疾病。超重和肥胖可能对关节尤其是膝关节造成压迫性损害。四是呼吸受限。超重和肥胖容易影响呼吸道通畅,睡觉时可能发生睡眠呼吸暂停。五是心理健康问题。超重和肥胖的外形可能遭受歧视,引起自卑、抑郁、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六是其他疾病。如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性功能障碍等。
B极端的减肥方式可能引发不可逆的损伤
主持人:网络上一些声称“一个月暴瘦30斤”的减肥方式,吸引了很多想要走捷径快速瘦身的人。这些减肥方式对身体有害吗?
楼雪勇:这种比较极端的减肥方式,看似减重效果很好,但绝大多数对身体健康存在严重危害,甚至可能引发不可逆的损伤。减重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减重速度,减重过快容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胆石症、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反弹风险增加、脱发,甚至闭经等。科学减重的建议是大多数肥胖患者的健康减重速度应为每周0.5—1公斤。建议在合理饮食、结合运动、调整作息等基础上咨询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或减重门诊。
主持人:网红减重法良莠不齐,应该如何辨别区分?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减重方案?
楼雪勇:需要从科学性和个体化两个维度综合判断。科学性方面需要警惕夸大宣传:如无需运动、随便吃也能瘦,完全切断碳水之类的方法,避免“纯天然无副作用”的产品。个体化是指每个患者需要评估个人的基础数据,包括生活习惯、BMI、体脂率、合并症等,选择合适的饮食模式、制定循序渐进的运动方案,设定阶段化的减重目标,最终达到理想体重并长期维持。网红方法未必全错,但需用科学过滤。最有效的减重方案一定是为你量身定制、能融入日常生活的。
主持人:减肥期间不吃主食的做法可取吗?不少人表示不摄入碳水后,精神状态很差,这是什么原因?
曹树琦:减肥期间不吃主食这种做法不可取。在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提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实际上“尊荣人”就相当于现代“喝水都会胖”的人群。中医认为这类人群属气虚痰湿体质。“脾主运化”,脾气虚则水液代谢障碍,导致痰湿内停。即使少量饮水,也会因脾失健运而化生痰湿,积聚皮下形成虚胖(即“水肿型肥胖”)。中医强调“五谷为养”,主食(尤其是谷物)是补养脾胃、化生气血的重要食物来源。这类人群本身是气虚痰湿内停的状态,为了减肥更加不能不吃主食。长期不吃主食可能导致脾胃虚弱,进而影响气血生化,导致气血不足,出现疲倦、精神差等症状。这与现代医学中碳水化合物是大脑主要能量来源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主持人:减肥大多是两个路径——节食和运动,两者的“度”如何把握呢?
曹树琦: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体质也不同,这个“度”也就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气虚、血虚的人群来说,过度节食可能会导致气血不足,而过度运动又会耗气伤阳,因此节食和运动的“度”应因个体不同、体质不同而有差异,节食的“度”在于不感觉到倦怠、精神差为标准;运动的“度”在于不感到过度疲劳为标准。
针对不同体质的肥胖人群,关于节食和运动有以下建议:一是痰湿体质的人群在饮食方面应减少肥甘厚味的摄入,如过于甜腻的水果,以及过于肥腻的食物;增加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赤小豆、燕麦、冬瓜等;在运动方面可以适度进行高强度的运动,以不感到过度疲劳为标准,适度的高强度运动同样也适合气滞体质的人群。二是气虚、血虚体质的人群饮食方面忌纯素断荤,不能过度节食,否则会导致气血更虚。而应适当补气,可多食黄芪炖鸡、红枣粥、山药粥等补气养血的食物或药膳。三是脾虚气弱者,可少量多餐。在运动方面,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比较温和的运动方式。
C科学减重做好“体重管理”
主持人:减重手术是怎么回事?什么情况可以做减重手术?
楼雪勇:临床治疗的减重方案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三种方法的减重效果依次增强。减重手术确实能显著减轻体重并改善肥胖相关疾病,但并非适合所有人,需要严格评估手术指征和风险。年龄通常为18—70岁,未成年人或老年人需个体化评估。
手术适应症:一是BMI≥32.5的病人,强烈推荐行减重代谢手术。二是27.5≤BMI<32.5合并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肥胖相关合并症的肥胖病人推荐行减重代谢手术治疗。三是25≤BMI<27.5且合并2型糖尿病的病人,经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血糖且合并肥胖相关合并症,需经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评估及伦理审批后慎重开展手术。另外,建议患者需要尝试过饮食、运动等保守治疗至少6个月无效。无严重精神疾病或药物滥用。能接受终身生活方式改变和营养监测才考虑手术。
主持人:儿童肥胖有什么危害?儿童体重管理和成年人体重管理有何不同?
楼雪勇:儿童肥胖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短期危害包括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生长发育障碍(骨龄超前、性早熟风险增加、维生素D缺乏等)、心理社交问题(自卑、抑郁、学习能力下降等)。儿童肥胖的长期危害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谢记忆效应,这些情况可延续至成年,严重肥胖儿童还会影响预期寿命,可能比同龄人缩短10—20年寿命。
与成人相比,儿童体重管理需更注重生长发育保护和家庭行为干预。儿童减重需要抑制体重增速,身高追赶,同时保障生长发育营养素及促进骨骼肌肉发育。饮食方面,成人可灵活采用低碳、间歇性断食等,儿童需要保证蛋白质,禁止节食,建议不单独给孩子做“减肥餐”,全家人一起改为低糖、低脂饮食。运动方面,成人可专注减脂运动,儿童避免纯有氧运动,需结合抗阻训练(如攀爬、弹力带)促进骨骼生长,屏幕时间小于2小时/天。家庭行为干预方面,成人更强调自我管理,儿童则需家长参与、学校配合。药物或手术治疗方面:成人可谨慎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或代谢手术,儿童12岁以下禁用减肥药,手术需多学科评估。
主持人:说起体重管理,很多人都会说要“管住嘴、迈开腿”,该如何进行科学运动?
楼雪勇:超重和肥胖人群因体重负荷大、关节脆弱、体能基础差,盲目“迈开腿”可能导致损伤或挫败感。科学运动方案需要兼顾减脂、保护关节和可持续性。运动前的医学评估是必不可少的,评估内容包括检查关节、脊柱,评估心肺功能,评估患者合并症,如血压、血糖是否平稳等。然后开始循序渐进、分阶段地执行运动方案,适应期建议可选择游泳或者快走,每次30分钟,每周3—5次;提升期可选择椭圆机或器械类进行抗阻训练,每次20分钟,每周3—4次;巩固期可选择有氧+力量相结合,每次45分钟,每周5次。建议运动强度控制在运动时应能正常说话,略微气喘但不要呼吸困难的程度。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可前往减重门诊咨询,科学运动的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并长期坚持。
主持人:肥胖和营养关系密切,如何做到营养充分又均衡,保障身体的健康。
曹树琦:从中医理论结合现代营养学视角来看,肥胖与营养失衡的根源在于脾胃运化失调、气血生成异常与现代饮食结构失当的双重影响。中医主张通过“辨体质、调饮食、顺四时”,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恢复脏腑功能,实现健康减重。具体策略:一是五谷为养,奠定能量基础。在减肥过程中,可以选择全谷物搭配薯类健脾益气。二是五味调和,平衡体质偏性。三是分体质定制营养方案。如痰湿体质人群营养重点在于控糖减脂,健脾利湿;脾虚、气虚体质人群营养重点在于补气养血,易消化吸收等。
D43家医院已开设体重管理门诊
主持人:请减重达人分享一下减重心得?对超重和肥胖人群减重有什么建议?
金丹:2023年,我的体重最重时达到77.5公斤,爬楼梯气喘,身体有几项指标都超标。曾经尝试吃过很多减肥药,都没有效果。想减肥但不知道怎么减,刚好这时金东区举办减重大赛,我报了名。开始比赛后,因体重原因膝盖有损伤,只能选择步行,每天同队友们一起进行万步打卡;每日注重饮食搭配,一日三餐主食+蛋白质+蔬菜,中午吃饱不吃撑,晚餐吃七分饱,每天喝够8杯温开水。经过两个月的坚持,从赛前的75公斤到赛后的68.3公斤,瘦了近7.5公斤。2024年因为没管住嘴,体重出现反弹,又参加了第二届金东区减重大赛。做法还是一样,每日运动加合理膳食,不同的是我开始可以进行慢跑,第二次成功减掉10公斤。目前我依然坚持每天控制饮食,每周进行4—5次慢跑运动。减重没有捷径,管住嘴、迈开腿,在于自律、坚持。
主持人:我市体重门诊开设情况如何?
施红喜:我市中心医院、中医医院、人民医院等7家市直医院开设了体重管理门诊,26家县级医院和10家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已开设体重管理门诊。市民有减肥需求可选择体重管理门诊、营养门诊、儿童生长发育门诊、减重代谢门诊等。我们将逐步推进体重门诊建设,计划在所有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中医院、妇保院等开设,也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体重管理服务,届时将在“健康金华”公众号上分批公布金华市现有体重管理门诊名单,供市民参考。
主持人:中西医各有什么减重的好办法?
楼雪勇:西医减重方法除了医学营养及运动疗法外,还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药物治疗,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及双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二是医疗器械,胃内球囊。三是行减重手术。
曹树琦:中医方面首先是体质辨识,需要减重的朋友们需要明确自己是什么体质,在减肥过程中有明确的调理方向。体质辨识的检测可以到金华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有专门的设备和软件进行检测。二是中医体质调理。治未病中心的医生会根据不同的体质,给出中药汤剂或药膳、药茶等调理方案。三是中医减肥方案的定制。中西医结合体重管理门诊是由内分泌科、治未病中心、针灸科、中医护理等多部门组成专家团队,可提供中医辨体施治,给予口服中药汤剂的方案,同时还可提供针灸、穴位埋线、穴位按摩、经络刮痧、灸疗、罐疗、耳穴疗法等中医外治疗法服务。四是饮食调理。根据不同体质人群,结合食物的四气五味,定制个体化的食谱和饮食方案。五是运动调理。动以升阳,静以养阴。根据不同体质的人群,推荐相适应的中医传统养生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