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论文“AI风”渐起
专家:关键在于如何用
记者 董易 陈星辰
AI工具既能帮助学生优化论文表述、辅助文献研究,也可能成为学术不端的“隐形推手”。近日,浙江师范大学发布的《关于2025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期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将对202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双重检测”机制:除了传统的查重检测(重复率≤20%),学校还将应用“维普AIGC检测系统”,要求AI生成内容占比≤30%方可通过。这一举措折射出高校在人工智能技术普及背景下对学术诚信问题的高度重视。
AI辅助论文成风
高效捷径还是学术隐忧
“查重率太高,导师要求降到15%以下,手动改稿太费时间,而且我实在不知道怎么改才能降重。”某高校学生小陈(化名)在论文修改阶段借助AI工具调整论文表述,最终顺利通过查重检测。尽管效率提高许多,但全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些语句AI改得太生硬,甚至语义不通,最后还得自己调整”。
另一名学生小陶(化名)的经历十分有戏剧性。“当时就想偷个懒,结果反而浪费了更多时间。”撰写毕业论文初期,小陶用AI生成论文大纲交给导师被一眼识破,“缺乏针对性,没有体现研究特色”。在导师指导下小陶重新调整思路,自主完成的新大纲不仅获得导师认可,还让他在后续写作中事半功倍。“现在回头看,AI工具只能提供形式上的参考,真正的学术思考无法替代。”小陶感慨道。
如今,网上充斥着大量标榜“论文速成”的AI使用教程,如《顶级ChatGPT喂饭指令——3小时写完毕业论文》《用DeepSeek全流程搞定学术论文:从选题到答辩的保姆级攻略》等。一项针对本科生使用生成式AI的调查显示,超半数学生会在平时作业、论文写作等场景中依赖AI辅助,包括文献整理、语言润色甚至初稿生成。另据媒体报道,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在过去两个学年共查处402起AI作弊事件,利兹贝克特大学和考文垂大学也分别记录395起和231起类似案例。数据表明,AI滥用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
不反对技术
但要有底线,勿过度依赖
“一开始学生可能只是借助AI获取灵感或参考意见,但慢慢地发现AI生成的部分内容似乎比自己写得更好,于是大量复制粘贴,最终演变成AI代写论文。”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杨新晓坦言自己的担忧,若学生使用AI工具代写论文,这与找人代写一样,都是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不过,杨新晓并未选择简单的禁止,而是将AI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索以不同方式运用AI工具。“在教学中我会设计一些让学生使用AI的环节。”他说,没必要过度神秘化人工智能,它是一种技术手段,关键在于如何合理运用。
杨新晓建议:学生应踏踏实实阅读文献、收集数据,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不能跳过关键学习步骤;撰写毕业论文时要端正态度,合理安排时间,不能依赖AI代写。老师应加强对学生学术道德的教育,严格约束学生使用AI代写,同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AI工具。
“人工智能虽然强大高效,但它始终建立在人类前期研究成果之上。”杨新晓说,AI可以生成一些看似新颖的观点,但其实只是各种组合可能性的穷尽。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了解不深时,很容易误认为AI创造了新观点,其实只是AI击中了他们的知识盲区。学生和教师应以开放的态度学会智慧地使用AI,让它成为学习和科研的有力助手,而不是替代品。